就城市而言,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中国城市发展的成功之路就在于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实现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良性互动。如果保障性住房与市场化商品房,能够区隔为两个独立运行的体系,分别对应不同需求的人群,有为政府负责保障房,有效市场负责商品房,这就能够形成双轨制,即“市场的归市场,保障的归保障”。可见,住房租赁已经成为房地产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2023年行业的显著变化是需求萎缩、供给增加、价格下降,此外,还有一些变化值得关注。

地方国企纷纷组建安居公司,或者把保租房业务划归城投公司,表明在政策认知上达成共识,保租房作为城市基础设施实行归口管理。地方国企也改变了对外包租,或者委托管理的经营模式,开始主导自建运营团队,承接本集团的租赁房运营,还试着承接区域内其他国企的轻资产业务。作为新业务、新团队,在组织建设、机制体制上急需完善,例如对客诉的过于敏感,而人事制度过于刚性。租赁房虽然作为民生工程、基础设施,但其行业属性决定了市场化程度高,央国企也需要把运营效率和市场对齐,否则就走上自营国有酒店的路子上,即同样的地段、品质,客房价格是专业酒馆公司的六七折,对于差旅人士是高性价比,对于业主就是低平效。

在经历了P2P暴雷、三年疫情洗牌后,今年品牌公寓再受到三重打击,即口罩事件后外国人大批离境,重创高端公寓;保租房集中入市,重创白领公寓;高失业率挤走低收入人群,重创合租公寓。品牌公寓,特别是合租公寓,对盘活全国平均20%的住房闲置率,具有极大价值,过去虽有乱象,但我们不能因噎废食。当然,十四五期间保租房是主旋律,目前完成率接近60%,并不理想,明年必然是冲刺年,后年是收官年,各级主管部门的注意力依然是完成十四五的筹集指标,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NEWS

1、房从哪里来?

PART/1

2021年国办22号文,从政策层面上解决了房源供给的问题,但在实操中,还有许许多多历史问题、个性化问题,涉及土地、规划、招商、税收等方方面面。从职住平衡、产业结构调整的实际需求出发,盘活各类存量用房和用地,是解决保租房供给的重要出路。对于城区人口300万以上的城市,新建重建是商品房供给的主要方向。衔接好城市更新和城中村改造,是从存量资产中,供给保租房的必由之路。今年9月,广州成立了安居集团,将城中村改造纳入保障性住房筹集的重要渠道。城中村改造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的经济利益主体关系复杂,部分村还存在历史遗留问题,处置起来难度比较大。《广州市城中村改造条例(草案修改稿·征求意见稿)》拟于近期第三次审议并交付表决,将各种流程、规划、补偿标准等全部规范下来,每个环节都有法可依,城中村改造的民生属性就能落地,这是非常关键的。

也可以考虑组建住房银行,收购开发商的土地和商品房库存,用于租赁住房。开发商拿到资金,限定必须进行保交楼,这样可以防止烂尾。收购的库存商品房和土地用于租赁房保障房,有助于改善民生,实现租购并举和新模式。

NEWS

2、钱从哪里来?

PART/1

已经发行的四只保租房公募REITs,再加上即将发行的上海城投宽庭和建信住房,合计约为百亿规模,显然无法支撑十四五的筹集目标,未来两年还会加快扩容扩募的脚步。公募REITs不仅仅是融资方式,更是投资的退出通道,是不动产行业金融的任督二脉,这个通道不畅,则土地、建设、改造、装修、运营等环节的债权融资也停滞不前,只有租金收入一个还款来源,很难有金融产品创新。当然,对募集资金用途的限制,若能进一步放宽,会激发更多的存量资产供给。今年2月征求意见的住房租赁《金融17条》是一个纲领性的、行业金融解决方案,该政策的核心目标是为租赁住房的投资、开发、运营和管理,提供多元化、多层次、全周期的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直接融资方式包括IPO上市、公募REITs,间接融资方式包括商业银行如何融资、供给企业如何融资、需求企业如何融资。

住房公积金缴存余额大约9.2万亿,在购房需求不足的情况下,余额还会继续增加。住房公积金已经实现支付房租,不断通过提高公积金提取额度、增加频次、授权直接支付房租。但以股、债的方式参与保租房建设还存在法律上的障碍,首个住房公积金支持长租房项目落地温州龙湾,项目则创新了公积金支持长租房的方式,为公积金增值收益用于长租房改造提供了重要的试点。

今年的房地产市场,租与售,量价齐跌。在上海,已推出保障性租赁住房用地222幅,开工188个项目,涉及21.3万套房源。据报道,全市投运的保租房出租率平均达74%,其中,运营超过6个月的平均87%,3到6个月的平均63%,这个成绩实属来之不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