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户人家娶媳妇,新娘进门,一人端坐床边,新郎在外接待宾客。这时公公有事到新房,见儿媳美貌动人,心想儿媳并不认得我,我去调笑几句。
于是上前搭讪道:“新娘今年几岁?“新娘答:“18岁!”公公又问:“你家父母今年几岁?”新娘还是答:“18岁!”“那你家兄弟今年几岁?”
不管公公怎么问,新娘子的回答一律是“18岁!”
公公很是纳闷,忍不住自言自语道:”新娘子莫不是个傻子,一家人怎么会一样的年纪?”
谁料新娘子丝毫不动神色地回答:
“不是我傻,我家都是18岁,是没大没小的。”
轮到公公吃惊了,他终于听懂了儿媳的弦外之音,顿时羞得满脸通红,抬起屁股就飞奔逃出书房。
这个故事经整理,收录在《诸暨县故事卷》中,而类似的故事在越地也有流传。
不得不说,这个新娘真是聪慧通透之人,淡定自若的一句话就让公公老脸羞红。
作为公公,竟然到儿媳房中调笑,确实有悖人伦。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不难看出越中乡里盛行的“闹洞房”的习俗,并且闹洞房习俗不分老幼。
“新房三日无大小”,新娘一进夫家,家里村里人,无论老幼,都去围观,称“看新妇”。
因此在此风俗之下,连公公都去“闹洞房”调戏新娘,看似并不奇怪,实则确有些过分,而因此被聪慧心机、伶牙俐齿的媳妇一顿奚落,也算自作自受了。
这里,跟大家分享下“闹洞房”习俗~~
婚姻对人的一生至关重要,古语“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就道破了它的重要性。古时民间婚姻制度,随着历史长河,逐渐演化出一套别具特色的婚礼仪式。
在古代,男女要结为夫妇,必须经过相亲、订婚、迎娶、合房等一系列程序。而大多数时候,在男方举行婚礼。
这个场合很热闹,以新人双双入洞房为高潮。
新婚典礼时,好友亲朋、邻里乡亲、男女老少等欢聚一堂,为了热烈气氛,往往会想出各种小把戏戏弄新娘新郎,以逗乐众宾客,这就是民俗“闹洞房”。
据记载,“闹洞房”一词出现晚,在汉代开始。《汉书》记载过:
在新婚之夜,人们躲在窗外,窃听新婚夫妇的言行,以此取乐。这是早期风俗“闹洞房”。
但随着时间推移,闹洞房习俗慢慢就变成了一种陋习,成为了一种“闹剧”。大多数人认为闹洞房有害无益,应该被废止。
但至今“闹洞房”习俗为何还是沿袭不绝呢?
其实,闹洞房蕴含着一个寓意,民间有“吵吵发发”的习俗,人们通过滑稽可笑的闹洞房行为,蕴含了他们的希望和美好企求。
结婚是男女一生的重要转折,一个新家庭的诞生组合,无论从习俗、情感,还是父母长者的愿望等方面,都希望办得热热闹闹、风风光光。
因此,每逢哪家办喜事,自然都希望宾客们来祝福欢庆,邻居乡亲来祝贺,还有顽童来闹洞房等,还有以闹洞房年轻人多为荣耀,觉得受到了“抬爱”。
而反之,有的人家办喜事,冷冷清清,人气不旺,少有人来祝贺欢庆,也没有孩童在来讨红包要喜糖,就会让人看不起,认为这家人很吝啬。
有意思的是,历来“闹洞房”历来还有“文吵”和“武吵”之分,什么意思呢?
其实顾名思义,大家也能够领悟出来。
“文吵”最受百姓的欢迎,就是每个村里都有几个能说会道、善于讲笑逗乐的人,他们进到新房,面对新人和新娘的嫁妆,咏唱或说一些吉利好笑的歌谣、段子等,来逗乐新人和宾客们。
“文吵”歌谣和顺口溜内容都是祝福语,祝愿新人恩爱甜蜜、白头偕老、早生贵子、尊老爱幼,等等。大多即兴而编,随意性强,可见高手在民间,有的歌谣还会被收录在一些民间文集之中。
在新人婚礼这天用如此祝福语,确实很好,活跃了气氛,娱己娱人,又不伤人损物,因而“文吵”受欢迎。
所谓“武吵”,就是举止行为不够文雅,动手动脚,损物伤人等,更有甚者还会做出一些无理的举动来。
旧时乡中闹洞房,有要脱新娘鞋袜的,不让新娘上厕所,还有半夜撬窗进新房卷走被席的,等等,现在有的地方闹洞房依然会出现一些过激行为。
其实,对于闹洞房的人来说,这些“武吵”举动,无非是图个热闹,但往往又会适得其反,引发诸多的不愉快,轻则损坏新房物品,重则互伤和气,甚至还会老死不相往来。
如此损人不利己的行为,让“武吵”便成为一场婚礼“闹剧”,也令新人双方苦不堪言,因此“武吵”便 成为一种不受欢迎的陋习。
个人认为,“闹洞房”习俗固然好,但一定要以不产生损害为前提,否则好好的一场热闹欢庆的婚礼就被被生生搞砸了。
闹洞房的习俗历史悠久,至今仍然存在,虽然已有一些变化,但从汉代开始的这一民间习俗,还是一直流传至今。
大家怎么看呢? 欢迎留言~~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