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说:活动现场 采访对象提供

社会企业将“义”与“利”充分结合的组织形式既能创造就业岗位,又能为公益事业作出贡献,在第三次分配和共同富裕的进程中有较大的作用发挥空间。近日,上海交通大学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发布《中国社会企业发展研究报告(No.2)》蓝皮书,中国社会企业总体实现稳健式发展。

该书根据上海交通大学公益发展研究院与社会企业服务平台(CSESC)共同编制并发放的“中国社会企业行业调查问卷(2023)”数据,结合各位作者的调研资料综合分析而成。此次回收的126份有效问卷中有39家保持盈亏平衡,占比为31.0%;能保持盈利状态的社会企业共有57家,占比为45.2%,其中盈利在100万元及以上的有8家,占比6.3%。过去两年总体上处于亏损状态的社会企业有30家,占比为23.8%。统计数据显示,面对外部环境的不利影响,仍有接近八成的社会企业能够避免亏损,实现良性运行。总体来看,2021-2022年我国社会企业实现了稳健式发展,主要活动地域范围扩大,认证比例提升且大部分能保证收支平衡或盈利,但同时依然承受人才与资金双重压力。

共有63.5%的社会企业面临“专业人才缺乏”这一挑战。有59.5%的社会企业面临“资金紧张”这一挑战。“品牌营销乏力”也是受访社会企业的痛点,占整体的51.6%。除此之外,中国社会企业还面临着“产品创新不足”和“组织战略不清晰”的挑战,分别占整体的28.6%和17.5%;可以看出,社会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受到专业人才、资金紧张和品牌营销乏力等问题的困扰,这对组织的长期可持续运行构成挑战。

蓝皮书指出,尽管中国社会企业的发展取得了一定进展,尤其是在地方政策创新和社会企业认证方面,但中国社会企业发展仍然面临相关法律制度不完善等难题,社会企业发展需要率先在制度层面实现破局。未来,中国社会企业的制度化支持体系建设可考虑通过制定社会企业的专门法律、探索建立全国性社会企业行业组织、委托中央部委及相关单位建立政府购买社会企业服务制度等方式加以完善。

在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时代背景下,中国社会企业的未来发展趋势是社区化。蓝皮书认为,社区社会企业作为社会企业的一种形式,与社区居民有着天然的联系,其服务内容大多是国家层面无法直接提供、企业没有获利空间的事务,如居家养老、心理咨询、邻里矛盾化解、物业纠纷等;社区社会企业更容易形成本土化运营的模式,建立稳定的客户群体,吸引社区资源。成都的社区社会企业已经取得了一定的发展成果,在全国具有示范意义。

新民晚报记者 易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