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视频
予我生机处即为吾乡,赋我权利者方为吾国

我相信,世界上没有一个民族比我们更重视故乡了。

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些老华侨最后的遗愿,就是埋葬回自己的家乡....这种情怀,可能就叫乡愁。

就像于右任的那首诗里面吟唱的一样: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

可我们的一生,拥有太多的不确定性。从出生到死亡,我们可能会在许多的城市,甚至国家中流转,出生、生活、工作、终老或许都不在同一个地方。

所以,“家乡”这个词就变成了一种牵挂。

坦率的说,我并不喜欢自己的故乡“杭州”。虽然我们家祖辈就在这里生活,但我的确很讨厌杭州,冬天阴冷、秋天干燥、夏天焖肉、春天全是蚊虫,一天到晚湿哒哒。

所以,从开始懂事起,我就想远离我的故乡“杭州”。我想去北方看看雪、去西北看看骆驼、去内蒙看看草原。

甚至,我想周游世界。

对于我来说,故乡只是生了我,而且我并不喜欢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其实,我们对一个地方产生感情的来源在哪里?可能是一份谋生的职业,让人舒适的社会关系,温馨和谐的社区,宜居的气候……甚至某一件事,某一个人。

如果它足以满足我们对于故乡的所有期盼,它为什么不能是另一个故乡?而一个地方仅仅是因为祖辈在此,出生于此,就一定要赋予故乡的寄托,那就像某种一厢情愿,谈不上真正的热爱。

扩展开来说,祖国这个概念又何尝不是?

每次我去上海、厦门的时候看到那些清朝的、民国的很多老建筑时都会有很多的感慨。

这些建筑的主人,当年多半是迫于生计下南洋的人,他们难舍故国情怀,把辛辛苦苦挣来的血汗钱,换回在故土的一砖一瓦。而今大部分都已经易主,或充公,或坍塌。

故土既不能给予他们生机,更不能给予保护,甚至连寄托都不行。

当年抗战时期,十之八九的经费都来自海外华人,他们很多人倾囊相助甚至倾家荡产。他们为什么这么做?因为他们想看到祖国未来美好的愿景。

但残酷的是,这样的愿景还没等实现,他们就挂了。

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我对那些离开故土的人释然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去到一个契约精神的诞生地,对私有财产、个人权利保护得力的地方,这才是对自己、对家人、甚至对文明社会负责的长远大计。

如果有一个地方,在你用自己血汗建设纳税之余,愿意给予了一个现代公民应有的所有权利,和求之不得的安全感,为什么不能作为自己的新家乡呢?

换句话说,一个你尽到了公民的所有义务却依然不能要想一想该不该说话的地方,再说什么祖国就成了一种讽刺。

人类走出非洲不过十五万年。所以严格的说,如今都是源于一个超级母亲的现代智人,真正的祖国就是东非的那一片已经消失的森林。

但显然,热爱东非的,愿意回到那片森林的,恐怕没有几个了。

以人类发展的速度,不用再过十五万年,也许几百年,国家这种东西是否依然存在可能都要打上问号。可能到那时候,宇宙次元彻底打开了,热爱祖国这种概念,就跟热爱地球对等了。

就像爱因斯坦说的:哪里有自由,哪里就是我的祖国。

换句话说:予我生机处即为吾乡,赋我权利者方为吾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