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弱无能的晚清朝廷,为了保住自己的政权,与列强签订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协议,导致大片国土沦丧。

新中国成立后,逐渐把香港、澳门这些流落在外的“孩子”接回了家。

如今,最让人牵肠挂肚的,就是海峡对岸的宝岛台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然,因为清廷和民国时期过于动荡,未与邻国勘定边界,致使出现了很多争议地区。

但是一寸山河一寸血,中国没有任何一片领土是多余的。

不过,在60年代我国跟缅甸交涉时,与其互换领土,主动放弃了相当于大半个台湾岛,100个香港特区,面积足有27000平方公里江心坡。

江心坡北起西藏最南的察隅县,西至迈立开江,东至恩梅开江,南到两江汇流处。

这里北接藏南,南邻缅甸,东通云南,西达印度,战略位置十分重要。

时至今日,仍有不少人感叹“江心坡在,藏南何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清廷腐败,中华之旧土成它国之新邦

果敢同盟军为了缴清电诈,正在缅北与各大犯罪集团闹得不可开交。

邻近的佤邦,虽然并未下场,却已经在摩拳擦掌。

曾经,不断有传言称,这两个地区生活着大量远征军的后代,以至于很多人对他们心生同情。

其实,果敢和佤邦,都曾经是中国的领土,只因清朝懦弱,导致其孤悬于外。

果敢在明朝时期是镇康府和孟定府的辖区,到了清朝是杨氏土司的领地。

直到光绪二十年,即1894年,英国逼迫清朝将果敢划入其殖民地缅甸名下,还签订了《中缅边界条约》和《中英续议滇缅条约附款》。

自此,汉语改为果敢语,汉字改为果敢文。

至于佤邦,唐代归于南诏国,宋代属于大理国,元代先属镇康路、后分属孟定路与木连路, 明代分属孟定府、孟琏司、孟艮府,均为傣族世袭土官封地。

缅甸完全沦为殖民地后,英国顺势将佤邦收入囊中。

除了果敢、佤邦这两个经常出现在新闻中的地方,缅甸江心坡曾经也是中国的领土。

明朝初期,朝廷在大金沙江设立了三宣六慰,管辖范围包括今天曼德勒以北的大部分土地。

东吁王朝兴起后,开始不断扩张,与明朝先后发生了两次战争,被缅甸占去了部分领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清朝初年,南明永历帝朱由榔遁逃缅甸,清军顺势南下,捉到朱由榔后,返回云南。

乾隆时期,国家日渐强盛,派军进入缅甸收复明朝丢失旧土。

这正是《还珠格格》中,尔康被俘的历史原版。

经此一战,缅军被彻底打服,缅甸成了清朝的藩属国,缅王甚至远赴北京,恭贺乾隆的80寿诞。

乾隆大笔一挥,赐其封号为“阿瓦缅甸国王”,还赏了他木邦、孟干(即孟艮)、蛮莫宣抚司印信。

清朝末年,英国借口“柚木案”大举入侵缅甸,在经历了三次战争后,完全将其占为己有。

作为宗主国的清朝,自身难保,只得仓皇签下《中英缅甸条款》,将缅甸拱手送上。

英国人为了自己的利益,开始为缅甸站台,贪得无厌的他们一心想把中国境内的野人山、猛卯、西双版纳划进缅甸。

这一地区包含了今天缅北大部,驻英公使薛福成在日记中写道:“此地一通西藏,一通打箭炉,一通永北厅(治今云南永胜)。若沦入于英,则三省边防疲于奔命,实为隐患。”

至于江心坡,实际情况是中缅两不管地带。

它的地理位置极其重要,又盛产翡翠,薛福成认为按照国际法的公示“遇不属邦国管辖者,无论何国皆得据为己有”,所以应该先入为主,出兵将其占领。

即使英国不同意江心坡完全归于清廷,也可以中缅一国一半,实在不行中国占四分之一,也就是也就是伊洛瓦底江以东部分,这也能接受。

“真理,在大炮射程之内”,清朝没有洋枪短炮,所以也就没有话语权。

英国既不同意分给中国一半,也不愿意拿出四分之一。

面对英国人的强硬,薛福成只能一退再退。

放弃索要江心坡伊洛瓦底江以东的全部土地,改为在中国原有边界基础时扩展20英里,直至即尖高山。

北纬25度40分以北的边界,暂且搁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除上述所定地区之外,其他地区全部归英国,但孟连、西双版纳)必须归还中国。

除此之外,在勐卯卯城和果敢之间做一直线,直线以北以东,全部归中国。

其后双方多次激烈交锋,英国人不同意中国扩界20英里,只同意扩展5英里,并要求中国不得将孟连、西双版纳让于第三国。

最终,薛福成保住了孟连、西双版纳、昔马、汉董等地,这是清廷在与列强谈判中少有的胜利。

不过,滇缅南部边境线述的三个标示经纬点,事实上全部在中国境内,最终造成了极大的争议,并导致了这段边界成为未定界,即1941年划界问题。

袁世凯称帝后,把恩梅开江和迈立开江之间一半的江心坡地区,划入了中国版图。

但是1926年英国又出兵江心坡,此后在中国境内引发极大的反响。

中国百姓民怨沸腾,要求国家出面收回江心坡。

愤怒的国人走上街头请愿,各大媒体报刊也纷纷发文。

《申报》在1929年4月刊文称:“中华民国全国商会联合会,以英兵侵占江心坡,特电国府行政院等,请严正交涉在案。兹悉,该会昨日接内政部代电云全国商会联合会鉴真代电悉,英兵侵入江心坡事件,事关国家领土,自当力争。本部现已咨商外交部核办,希查照。”

民国当局云南方面,在重重压力之下,向英国驻滇总领事提出过抗议照会,称:“查江心坡一带仍属我国领土,查此滇缅界务尚未勘定,片马交涉尚未解决之际,缅甸政府复派兵经营江心坡一带,并掳去山官11人,殊失中英亲善之旨。准函前由,相应照会总领事查照,转电缅甸政府,迅将派往江心坡以北各地之私桩一律撤去,静候将来中英两国派出之大员会勘,至纫睦谊。”

趁火打劫,英国强设“1941年线”

1931年,国民党派尹明德率队赴江心坡实地勘察。

尹明德在提交的《滇缅界务北段调查报告及善后意见》中详细描述了清末以来至民国初年,英军在滇缅边界侵占中国领土的过程。

并提出了划定中缅边界的“建议线”,主张国民政府应“明白宣布以阿萨密、户拱间之巴开山、龙岗多山为界”。

这样,就将尖高山以北包括户拱、江心坡、坎底、恩梅开江上游各源地区及中、下游以东地区等全部明确为中国版图。

这条线后来被称作“尹明德线”,又称“巴特开山线”。

此后,在中国发行的地图中,都明确地把江心坡划进了版图,江心坡也成了中国实际控制的土地。

10年之后的1941年,中国抗战进入最为艰苦卓绝的时期。

那时的中国物资短缺,而滇缅铁路又是国际援助入境的重要通道。

滇缅铁路北以昆明为起点,分东西两线修筑,中间以祥云为站。

不过,这段铁路途径中缅未曾定界的争议地区,英国借此要求,中方在中缅南段未定界做出让步。

滇缅铁路工程局局长杜镇远提议,在南定河北岸为铁路施工服务修建一条绕开争议区的公路,随即遭到英国强烈反对。

为了保证滇缅铁路的顺利修建,中国只能一让再让。

1941年6月18日,国民党外交部长王宠惠与英国驻华大使卡尔在重庆正换文(滇缅南段界务换文),划定“一九四一年线”。

该线,基本按照1937年勘界委员会确定的条约线为基础划定。

南段大部分仍依原孟连土司与“莽冷地”之间的南卡江为界,北段却将归属未定区南大、炉房、班老、永邦等地以及明确归属中国的户板、户算、班个1,250平方华里区域划归英国。

自此,阿佤山区72%的地区归属缅甸,班洪部落辖区分属两国。

1941年10月,滇缅铁路全面复工修筑。

然而,1942年3月日军攻占仰光,随后进犯阿佤山区,树立中缅界桩工作始终未能进行,国民党所期望修筑的滇缅铁路也因此停工。

最终“1941线”并未实地勘画,事实上仍然作为未定界线被拖延下来。

所以,重庆方面虽然在领土问题上,对英国和缅甸作出了让步,但因日军进犯并未达到修筑成滇缅铁路的目的。

至于“1941年线”,并未实地勘画,实际上仍然作为未定界线被拖延下来。

如此,中缅边界的划定和江心坡的归属,又成了历史遗留问题。

用江心坡换片马,是亏还是赚?

新中国成立后,毛主席制定了“一边倒”、“另起炉灶”和“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三条外交方针。

按照《共同纲领》的规定,原国民政府签订的一切条约和协定都应由中央人民政府加以评判决定承认、修改、重审亦或废除。

所以,那条“1941年线”,不论当初国民党是否与英缅进行了勘画,新中国都不会承认。

1950年6月8日,同为独立的主权国家的中缅,正式宣布建立外交关系。

两国领导人经常互相访问,而我们的周总理也与缅甸总理吴努,缔结了很深厚的情谊。

双方在1954年发表《中缅两国总理联合声明》,宣布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两国关系的基本准则,通过正常外交途径解决中缅边界问题。

虽然两国关系友好,但在领土问题上还是产生了分歧。

中国认为,应当回猛卯三角地区和包括片马、岗房、古浪的北部失地。

而缅甸方面则称,其继承英国统治时期的边界状况,可以将北部片马、岗房、古浪在内的50平方英里(约合130平方公里)土地交还中国,但拒绝归还勐卯三角地。

1955年黄果园事件的发生,让中缅定界提上了议事日程。

缅甸希望中国承认“1941年线”,周总理认为这条线是当初国民政府与英政府划分的边界线,“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同意这一条边界线是有困难的”。

次年,周总理亲自访问缅甸,向吴努提出:“中国考虑到缅甸在孟卯三角地修筑的公路是连接缅甸掸邦和克钦邦的交通命脉,中国愿意把这一地区交给缅甸。自尖高山以北边界没有划定,我们愿意看到缅甸政府定出时限,把缅军从片马、岗房、古浪三地撤出,中国军队保证不进入这一地区,以待划定界限。”

作为交换,缅甸应把1941年线以西的班老地区划归中国。但缅甸当时没有答应。

1958年,缅甸总理吴努辞职,缅军总参谋长吴奈温组成看守内阁。

此后两年,缅甸政局动荡,谈判暂时中止。

1960年,吴奈温来华谈判边界问题,最终同意以班老地区换孟卯三角地。

随后,中缅双方签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缅甸联邦边界条约》,从缅甸联邦手中收回1913年被英国侵占的片马地区、以及1941年被国民政府割让给英国的班洪、班老等领土。

作为交换,中国放弃了对江心坡和南坎的领土主张。

在经过深思熟虑后,周总理表示:“如果否定1941年线,就要修改条约,或者重新废弃这个条约,这就会使人家感觉历史上所有划界的条约都可以改变。‘1941年线’是乘人之危的不公道条约,但那是已经签订的边境条约。两国对这个地方都不曾直接统治,按照现在的办法解决比否定了重新划要好得多,两害相权取其轻。对‘1941年线’,我们提出在承认的基础上进行调整,而不是予以否定,这是符合国际惯例的。”

时至今日,还有很多人讨论,用27000平方公里的江心坡,换片马地区究竟是否值得。

其实,周总理早已给出了答案。

周总理的愿景是把中缅划界,当成处理争议地区的典范,他说:“我们不仅以这样的原则来对待中缅边界问题,而且也用同样的原则来对待我们同印度、巴基斯坦、阿富汗、苏联、蒙古、朝鲜、越南的边界问题。”

有了中缅和平解决边界这一先例,后来中国与其它国家的争议领土,都得到了很好的解决。

同时,中国也维护了与缅甸的和平关系,这一波可谓是赢麻了。

参考资料:

李根源:《永昌府文征》纪载卷25,第12

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缅甸联邦边界条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