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年前闯关科创板失败的辉芒微电子(深圳)股份有限公司(简称“辉芒微”)再度启动资本运作,此次IPO公司决定改道深交所创业板,目前已经过深交所第二轮问询。

在此轮问询中,辉芒微在收入和毛利率变化与可比公司存在较大差异的问题上进一步受到问询,同时关于研发投入核算的准确性,以及众多投资机构突击入股和经销收入真实性等问题也遭到重点关注。

撰稿/ 希仁

编辑/杨墨含

机构突击入股,二次IPO估值翻倍

招股书显示,辉芒微是一家Fabless模式的IC设计企业,主要从事高性能模拟信号及数模混合信号集成电路的研发、设计和销售,拥有MCU、EEPROM和PMIC三大产品线。

此次IPO,辉芒微拟发行股票不超过6000万股,占发行后公司总股本约10%,预计募集资金6.06亿元,分别用于工业控制及车规级MCU芯片升级及产业化项目、存储芯片升级及产业化项目、电机驱动、BMS及电源管理芯片升级及产业化项目、总部基地及前沿技术研发项目以及补充流动资金。

值得注意的是,该公司此次IPO,其胃口似乎变得更大了。资料显示,辉芒微在2021年冲刺科创板时,计划融资5.86亿元,公开发行不低于发行后总股本25%的股权。简单的说,就是当辉芒微成功上市之际,其估值或达到23.44亿元。

然而在2022年1月,辉芒微遇到交易所现场检查,当月就撤回了IPO申请。如果不是当时撤回上市计划,当下的辉芒微或许还不一定拥有现在的估值,而这一结果正是一帮突击入股的各类机构共同造就的。

据悉,在去年9月,华胥基金、越秀金蝉、鸿富星河、越秀智创、红土星河、深创投、远见新欣等多家机构以45元/股的价格对辉芒微进行增资,增资完成后,公司的估值约30亿元。也就是说,虽然科创板没登上,但公司在后来的股权融资中,照样实现了估值的飞跃。

不过,这些机构也不是什么“散财童子”,他们以如此高的价格入股辉芒微,想必不只是为了帮助公司扩大业务规模,况且在上述投资机构入股后,该公司业绩反而下跌许多,冲刺创业板才是这帮投资机构的核心目标。

要知道,按照最新IPO计划,其上市后估值将达到60亿元,这直接就是翻倍的投资收益。不过,能否顺利IPO也是需要打个问号的,注册制虽然包容性更强,但也不是想上市就能上。

一直以来,股份代持、多层嵌套等几方面是监管层追问的重点。有关监管政策明确指出,申报前12个月内新增的股东可认定为突击入股。而微芒辉此次闯关创业板是在今年5月开启的,所以这些投资机构入股公司属于突击入股。

熟悉资本运作的人都心知肚明,机构“突击入股”的目的无非是为了获取二级市场的高估值溢价,公司顺利上市后,减持套现是其必然的选择,然而这种行为无疑会引发股价的剧烈波动,这对二级市场高价参与的投资者来说,也有失公允。

净利持续下降,业绩变动异于同行

事实上,辉芒微这一年多来,似乎并没有把太多精力放在主业经营上,即使在融资之后,公司业绩也起色不大。

招股书显示,2020年至2022年,辉芒微实现营业收入分别为3.08亿元、5.40亿元、4.76亿元,同比增长率分别为67.89%、75.25%和-11.90%;归母净利润分别为0.52亿元、1.66亿元、1.12亿元,同比增长率分别为571.72%、220.06%和-32.41%。在经历高增长之后,后劲明显不足,2022年更是出现暴跌情形,甚至可能继续下滑。

辉芒微在招股书中也对业绩下滑进行了风险提示:2022年度,受行业周期性波动、“缺芯”态势缓解、需求疲软等因素的影响,营业收入和净利润有所下降。倘若未来下游需求持续放缓,或者公司未能及时提供满足市场需求的产品和服务,或者公司未能妥善处理发展过程中的经营问题,公司经营业绩可能存在继续下滑的风险。

在查看该公司今年上半年的财务数据时,发现辉芒微这项风险提示已经得到应验。2023年上半年,辉芒微的营业收入约2.55亿元,同比增长4.31%,扣非后归母净利润约4615.57万元,同比下降14.08%,呈现出增收不增利的非常规状况。

深交所要求辉芒微结合MCU、EEPROM、PMIC分类产品收入、销量、单价及主要客户情况等,说明报告期内收入变动的原因,与可比公司可比业务是否存在显著差异。

资料显示,辉芒微的可比公司分别为兆易创新、中颖电子、中微半导,这些公司2023年上半年营业收入同比分别下降37.97%、30.31%、30.45%,归母净利润同比分别下降78%、66.47%、40.51%,在营收和净利润方面下降幅度均远高于辉芒微。

由此可见,辉芒微的业绩变动幅度明显与同行不一致,不禁令人怀疑其营收是如何做到逆势增长,收入是否真实。

研发人员高薪,报告期内无发明成果

除了营收,让人生疑的还有毛利率。

2020年至2023上半年(简称“报告期”),辉芒微的毛利率分别为35.65%、50.86%、45.7%和41.88%,同行可比公司平均值分别为35.65%、47.88%、45.63%和35.99%,可见毛利率总体是略高于同行的,但结合研发情况来看,就显得颇为异常了。

报告期内,公司研发费用率分别为11.47%、10.40%、14.19%和 14.04%,同行可比公司平均值分别为13.37%、14.09%、18.73%和22.17%。

照此来看,辉芒微在研发费用率始终低于同行均值的情况下,其毛利率却能始终高于同行均值,这实属让人意外。要知道,该公司所属行业也是技术密集型行业,一般来说,研发投入越大,其盈利能力通常越强,难道是同行的研发人员都很弱吗?

再研发投入来分析,报告期内,辉芒微研发费用分别为3,538.06元、5,618.21 万元、6,753.54 万元和 3,586.88 万元,仔细查看招股书表述后发现,公司研发费用中,职工薪酬占比最高。

上述同期,公司研发费用中职工薪酬分别为1752.54万元、2998.64万元、4422.35万元和2,269.80万元,占研发费用比例分别为49.53%、53.37%、65.48%和63.28%,连续三个完整年度呈提高趋势。

从年平均薪酬来看,2020年-2022年,辉芒微研发人员年平均薪酬为29.21万元、33.32万元、44.67万元,逐年增长并且2022年大幅提升。说实话,一家民营公司如此优待员工,也实属罕见。而把大部分研发经费用来发工资,也着实让人担心其在具体研发项目上能否有所建树。

对此,深交所在二轮问询时,要求辉芒微结合研发人员薪酬考核办法、所在地和行业可比薪酬水平、研发人员构成及薪酬情况等,说明报告期内尤其是2022年研发人员年平均薪酬上升及其占比增长较快的合理性。

此外,截止招股书签署日,辉芒微拥有已授权专利共计88项。然而,需要注意的是,辉芒微境内发明专利自2019年3月之后已无申请。也就是说,自2019年以后,公司在核心技术发明专利方面几乎无成果,那么其核心技术是否具有先进性也颇值得怀疑。要知道,集成电路设计行业技术密集型特征日益突出,拥有核心技术才是公司生存和发展的根本。

综上来看,虽然辉芒微在去年9月备受投资机构青睐,但单纯资本运作目的更加明显,缺乏真金白银的科研投入,再叠加所属行业已进入下行周期,未来该公司上市之后的成长空间也成了一个未知数。

声明:

本文素材均来自公开资料,文章仅供参考,不作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