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一个大问题,也是一个难办的问题。

从教育的根本要素而言,不外能教之人可教之人两个方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能教之人为师,可教之人为生,师生的有机结合,才能把教育搞好。

古代的学问很强调“师”这个要素,故曰“师道尊严”。

所以教育实际由师来把握。

而现代的教育有很大的不同,教育基本不是由师来把握,而是由体制来把握,这是现代的知识型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

所以在现代的教育里,师的位置下降了,没有师道之尊严。

梅贻琦先生曾经说过:大学者,有大师之谓,非有大楼之谓也。现在的大学是有多少博士点、硕士点,多少课题之谓,非有大师之谓。

强调师的教育,实际是一种个性化的教育,这种个性化完全由师的风格来确定,所以形成了不同的师门、不同的流派,这样一个形式的教育,都是一竿子插到底的。

以中医而言,理论与实际、基础与临床都是一师贯通,两千年的历史证明,这样的教育模式是适应这些学问的传承的。

20世纪以来,以师为主的个性化教育已不复存在,代之的是规模化的共性教育,中医的教育亦不例外。

早几十年,从师门走出来的老一辈还有执教,情况稍稍好一些,这些年来,随着老一辈的相继故去,教育领地全都是青一色的科班生。

一以贯之的师资被各就各位、各持一科的分段师资代替了,这就是中医教育的大现状。

所以中医教育所存在问题的本质就是能教之人的问题,师资的问题,另外就是共性教育的模式不适应于这样一门个性化的学问。

一以贯之的师资没有了,教育的模式又这样格格不入,问题应该十分严重了,以至于一些老一辈称自己是中医的一代“完人”,而其实不需这样悲观。

与历史长河相比,几十年不过一弹指,它总要过去的。

这样的情况再持续一段时间,人们就会幡然醒悟,就会意识到个性化教育的可贵,就会重拾师道。

正像孔子说的,岁寒方知松柏之后凋。现在也许岁还不够寒,所以还察觉不到松柏之可贵。但是应该为时不远了。

所以如果从这个角度看,从20世纪开始,中医所经历的风风雨雨也就不足为奇,不足为怪,这将是人们重新审视中医,重新重视中医,让中医的教育乃至中医的方方面面重新按照自己的路去走所必须经历的一个阶段。

对于0基础的朋友们来说,想要学好中医,一定要建立中医的象思维模式。

深入学习中医最好的方式还是师承,先打好理论基础,再跟师上临床反复实操,在实践中获得真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