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个不喜欢挤人头的旅行者,去过婺源很多次,没见过油菜花里浪漫的李坑,也没见过晒秋里烂漫的篁岭,唯独对那些被游客遗忘的古村情有独钟,这次自驾沱川乡,就发现一个如同远离尘世的古村,篁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篁村人大都姓余,建村于南宋,他们的历史颇有些传奇,有人说是秦桧的后代为避祸来此,改秦字下方的余字为姓,同时又不忘皇恩,便取篁字为村的名字,但本地余家人对此说法很恼火,称有族谱为证,建村始祖为南宋安徽桐城人余道潜,辞官后来此定居,以耕读传家,后世子孙不负众望,逐步将余氏发扬光大,出现了兄弟文武同登科的荣光,村里最重要的建筑,余氏宗祠可以做证,据说祠堂刚打地基时收到喜报,有人中了状元,与是门楣上就有了始基甲第四个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余家人认为,能光宗耀祖除了个人的努力,更有祖上的庇护和村子文气十足的风水布局。还别说,篁村的布局确实是按文房四宝来打造的,祠堂门口一棵千年红豆杉树为笔,家家户户门口的长石条凳为砚,半月池水为墨,那村口的田地自然就是纸了,仔细一看,确实如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管此布局是否真的算是好风水,但余家耕读传家的家风确实为家族带来了荣耀,明清两代人才辈出,以至于小小的篁村容不得那么多人,逐步搬迁至附近的樟村、理坑,甚至周边县市,号称婺源余氏发源地,作家余秋雨来婺源参观时,就专门来到了篁村余氏祠堂,自称是篁村余氏后人,算是正儿八经认祖归宗了。

如今的篁村依然保存着古朴的气息,祠堂是村里最古老的建筑,院内满地都是明清的的柱碑,虽然不能进入祠堂内部,站在高处可以清晰看到它的三进高墙大院结构,其他的老户子都围祠堂而建,如众星拱月。高墙四周都是又深又窄的巷子,祠堂背后的巷子内惊见一标牌,写着“潘金莲宅”,当时我就有点懵,这不是小说里的人物吗?就是有也是山东清河县的人嘛,可是上面分明是婺源政府所立,确实有点不合时宜啊。

村内高宅林立,深巷幽深阴暗,因常年难见阳光,墙角一圈满是青苔,潮湿的水印斑驳深嵌墙体,如同岁月的痕迹拂之不去,只有祠堂门口的千年红豆杉依然老当益壮,挂着满树晶莹剔透的红豆果实,滋养着余氏后人,也如同一位历经沧桑的老人守望着这里的一草一木。

只可惜,这个群山环绕,静寂清幽的古村,大概是被世人遗忘,连祠堂的铁锁都锈迹斑斑,在村里游逛半天,别说游客,连村民都很少遇见,只有一些老人带着小孩,在门口忙着自己的三分菜地,游客们都穿梭在喧嚣的俗世红尘,流连于虚幻的灯红酒绿,没有车马喧嚣,没有人声鼎沸,没有商户叫喊,甚至听不到萧瑟的风声,如果说这里的冬天有声音,那就是千年篁村厚重的人文气息声,悠长古味的篁村,如一坛埋藏多年的老酒,只为懂它的人来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