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唐 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为什么正直,实诚,善良的好人,大多数混得比较差?

这是个有趣的问题,看到这个题目点进来的人,多半已经认同了这个结论,即正直、诚实、人品好的人,反而混的比较差。而且可能很多人在心里其实已经有答案了,比如因为老实人总被欺负呗,因为脸皮不够厚呗,因为心不够黑呗、手段不够狠呗........

是吗?真的是这样吗?一个答案之所以被称为好答案,最起码的要求是它能解决问题。认定自己太老实、太实在、太善良、心不狠,就能解决自己心里的困惑吗?就能让自己不那么委屈愤懑吗?就能帮助自己改变吗?

并不能。

所以作为心理专业的up主,我要从心理学的角度,给出新的答案。本文将分为三部分:

  • “好人”的风险
  • “好人”的懒惰
  • 做个通透的“好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1 “好人”的风险

《吸血鬼日记》里面的吸血鬼哥哥达蒙,内心非常善良,但总是以坏的一面示人,女主角艾琳娜问他:“为什么不让别人看到你善良的一面?”

达蒙说: “如果我表现出善良的一面,他们就会期望我一直善良。”

我妈是个“好人”,认识她的人都这么说。她善良、老实,肯吃苦(吃亏),在人口众多的姥姥家,她的风评一直很高。直到后来发生了一件事,她整整郁闷了10年,还落下了重度失眠的病根。

姥姥中年丧夫,家境中落,我妈14岁进厂当工人,承担了家庭重任。姥姥虽然子女众多,但毫无疑问,我妈是她最“指的上”的孩子。她自己也不负众望,抛小家,为大家,全力以赴。过年时,别的子女只是过来吃一顿团圆饭,而我妈却要前前后后准备好多天;冬天下着大雪还给全家人织毛活,不但给自己的孩子织,还给兄弟姐妹的孩子织;在我的印象里,她没什么时间管我,除了上班就是干活,小到日常采买洗涮,大到姥姥住院、家里换煤气罐,她都管。

因为“表现突出”,所以姥姥在生前作出决定,将房子留给我妈,其余几个子女也都表示同意,签字画押。后来姥姥过世,房价升值,便有人想要推翻这个决议。在“老实人”我妈的思维世界里:这是不讲良心、见利忘义,而在别人眼中,这是市场经济、理所当然。

双方争执不下,其他兄弟姐妹“恍然大悟”:原来你看着老实,其实这么自私、有心机。

这句自私,伤了“老实人”的心。她想不通:为什么自己倾其所有的付出,到最后换来的却是伤害?

十年时间,她始终没想白一件事:“如果表现出善良的一面,别人就会期望我一直善良。”是最真实的人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从心理学的角度解释一下。

首先,是大脑的bug。

人脑最大的特点就是懒惰我们会习惯性的“不加思考”,延续思维的惯性。比如当我们认定一个人是好人时,就会习惯性的认为ta “应该一直是个好人”。

如果对方有一天表现出与我们认知不同的行为,出于懒惰,我们的第一反应并不会是矫正自我的认知,而是会指责对方: “你不是一直这样吗?为什么变了?!”

这里面当然有认知的扭曲,比如“应该”思维,就是一种典型的认知谬误。你可以观察自己,有多少愤怒、惊诧、难以置信等情绪,都是来自于你提前认定了“某人(事)应该怎样”带来的。比如家长给孩子苦口婆心讲了半天道理,觉得孩子“应该”听懂并做出改变了,结果发现孩子还是不听话,于是耐心耗尽,勃然大怒。

第二个角度,还是来自大脑的bug。

从进化的角度,我们的人脑天生遵守伤害优先原则。也就是说,一件让我们高兴的事和一件让我们感觉到受伤的事之间,我们一定会记住后者,而忽略前者。这是刻在基因里的东西。毕竟,在远古时期,只有对“伤害”特别警惕的原始人,才能得以留存,那些心太大的北京猿人,早就被野兽吃掉了。

从人际交往的角度说,我们之所以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或者歌颂心怀感恩之心的人,恰恰是因为这件事很“反人性”。天性使然,我们没那么容易记住别人的“恩”,反而,对别人的“伤害”耿耿于怀。

当别人指责你“自私”时,就等于告诉你,在ta心里,你伤害了ta。

第三个角度,我们谈谈“厌恶损失”。

诺贝尔奖获得者丹尼尔•卡尼曼(Daniel Kahneman)曾经设计了一个掷质硬币的实验,硬币是均质的。如果是正面,你将得到150美元;如果是背面,你将输掉100美元。这个赌局对于参与者来说,长期下注的话,肯定是稳赚不赔的,毕竟输赢概率相同,赢的收益大于输的损失。但是实验结果却是,大多数人仍然拒绝了这个赌局,因为对于多数人来说,损失100美元的痛苦远远大于得到150美元的快乐。

那么,最少收益多少,快乐才能弥补普通人是失去100美元的痛苦呢?答案是,200美元。

损失厌恶,就是指人们面对同样数量的收益和损失时,认为损失更加令他们难以忍受。同量的损失带来的负效用为同量收益的正效用的2.5倍

从这个角度也可以理解“如果表现出善良的一面,别人就会期望我一直善良。”这句话。

对方善良,意味着对“我”有利——她能多干家务,减少我的负担,而对方自私,意味着“我”的利益受损,相比得到的利益, “我”对损失利益这件事的厌恶加倍。为了摆脱这种难以忍受的感觉, “我”会激烈的攻击对方,希望对方做出改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插播一句,鸡汤爽文和心理学的区别是什么呢?

鸡汤文会告诉你,人就是自私的,所以你要变得比别人更自私。这个答案,我们看了很“爽”。

心理学则会向你阐明真相,帮助你理解人性,结果是使人变得通透。

比如我不会劝我妈“他们就是自私,以后别理他们了”,而是会跟她说:“人性如此,所以我们可以理解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他们这么做的本意,并不是伤害你,而是出于人性的本能。事实上,只要你不允许,没有人可以真正伤害你,而你,也永远可以遵照自己的心做出选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2 “好人”的懒惰与缺陷

事实上,“正直、实诚、善良的好人,从长远来说,即使不会大富大贵,也并不会混的很差。如果混的不好,那大概率是因为他们除了正直、实诚、善良之外,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在思维上比较懒惰,能力上严重不足

光干不想的“好人”,容易委屈愤懑,而清高傲慢的“好人”,多数能力不足。

先说思维的懒惰。

还以我妈举例,为什么这么一个好人,会痛苦了10年呢?这里面最大的问题就在于,她有一个核心信念:“我对别人好,别人也应该/肯定会对我好的”,善有善报,不都是这么说的吗?

她最大的问题,在于“用战术上的勤奋,掩盖战略上的偷懒”。前者是指她真的做了很多事,付出了很多劳动,干了很多活。而后者是指她从来没有思考过一些问题。比如:

  • 我给别人提供的付出,是对方需要的吗?还是我想当然的认为别人会需要?
  • 我这么做,除了是出于善良、好心,还有没有其他动机?比如希望让别人都夸赞(喜欢)我?在家里更有威信?等等
  • 如果我想获得来自别人的夸赞,除了帮别人干活,还有什么方式?
  • 别人真正需要的是什么?是我替他干家务、织毛活,还是其他的?

所以,之所以会出现“好心没好报”的局面,是因为所谓“好心”,常常是自我中心的好心,是自我感动的蛮干,而不是根据对方的需求,提供的恰到好处的援助——而只有后者,才是会被别人真正感知到的“好心”。

生活中很多家长就这样,妈妈觉得孩子需要妈妈全方位的呵护,事无巨细的照顾,但其实孩子真正需要的,是尊重、理解和支持,而不是啥也不用干的废柴生活。所以很多妈妈都会有养了只白眼狼的委屈感。

但其实,是你自我感动,过度付出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接着,再说说能力不足。

很多人都忽视了一点:人品和能力,其实是两码事。

  • 人品好+能力强=混得好 赞同
  • 人品好+能力差=混不好 郁闷
  • 人品差+能力强=混得好 不爽
  • 人品差+能力差=混得差 活该

混得差的“好人”,很多时候是能力不足。比如人际交往能力就是一种典型的“好人”容易缺乏的能力。可怕的是,很多自诩人品好的人,还把拥有这种能力的人,归结为“圆滑虚伪”

这是把「清高自傲」当成了「独立思考」的节奏

我理解的“混得好”,就是获得世俗意义上的成功,比如升职加薪、人缘好等等。那想要升职加薪,除了工作努力,踏实负责以外,难道和同事、领导搞好关系不重要吗?

不仅重要,而且特别重要。

不过,一说到“搞好关系”,好多人就觉得是请客送礼、拉帮结派、虚头巴脑.......这样的理解未免肤浅。

马斯洛的需求理论,把人的需要分为五个层级,分别是生理、安全、归属和爱、尊重、自我实现。这些需求,是每一个人——无论年龄、种族、性别,共同的需要。很显然,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安全需要、爱的需要、归属感、被尊重的需要都息息相关。

自己需要,别人也需要。拥有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本质上就是有能力给别人提供这些需要。从这个角度说,拉帮结派、请客送礼,只是获得这些需要的方式之一,你可以不认可这种方式,选择其他的方式,但「需要」的内核不会变。

简单说,你有需求,就得付出,你想要“混得好”,就不能清高自傲、孤芳自赏。要关心别人,给别人提供情绪价值,尊重别人的想法,满足别人的内在需要。这样,才能把自己从自怨自艾和对他人又酸又无奈的陷阱中解脱出来。

至于那些“人品差但又混得好”的小人,本质上,也享受了拥有良好人际关系、变通行事风格的红利,这一点,和“人品好混得也好”的人,没什么区别,区别在于他们会想方设法的损人利己,而“人品好能力强”的人会想办法实现双赢。

从这个角度说,那些混得好的好人,除了做一个好人以外,还兼修了“人际关系”这门课,在社交和做人上,是真的动了脑筋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3 做个通透的“好人”

好人应该获得好报,既获得世俗意义上不错的生活,又没有心理内耗,但前提是,做个通透的好人。

一个通透的好人的首要条件,就是和自己和解。所谓和自己和解,本质上就是清晰自己的选择,并心甘情愿的为自己的选择负责,而不是处在纠结拧巴的状态。

选择啥呢?首先选择标准

比如混的好不好,归根到底,是一种自我评价。当然外界也会有评价,但外界评价能起效的唯一途径,是我们认可了这种评价。就像如果自己不认同自己混的不好,那别人再怎么贬低也没有用。

标准不同,感受不同

  • 有人觉得大富大贵是混得好,也有人觉得能养活自己就不错。
  • 有人觉得有权有势是混得好,也有人觉得家庭平顺是福报。
  • 有人觉得风光无限是混得好,也有人觉得一生平安很难得。
  • 有人觉得物质丰富是混得好,也有人觉得简单日子也很甜。

标准的背后,是自己稳定的价值观。当一个人的价值观足够笃定,ta就不会得陇望蜀,悲悲切切。

除了标准的选择,还有生活方式的选择。一个人,如果觉得自己因为善良无争而被人欺负,就难免会愤怒委屈;如果觉得自己正直老实却碌碌无为,就难免怀才不遇、心生怨怼。说到底,每个人的现在,都是自我选择的结果。而每个人,又都会选择最令自己舒服的方式生活。

从这个角度说,不把自己当做一个怀才不遇、被人欺负的“好人”时,我们就能获得真正的解脱,达成和自我的和解。

从今天起,不但做一个正直、实诚、善良的好人,而且更要做一个通透的“好人”。边界清晰、内核稳定、能力卓越,内心丰盈。我有理由相信,“混得好”这种世俗上的成功,只是与之相伴的结果而已。

唐 糖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 全网15w粉丝心理学博主

出版《做情绪稳定的父母:你就是孩子的原生家庭》

分享 心理科普|认知思维|方法论|行动派

话题 个人成长|家庭教育|两性关系

GZH 唐糖咨询师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