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1月,一位女红军随着西路军来到甘肃张家庄,生下了一名小男孩。

夫妻俩抱着襁褓之中可爱的孩子,没有一丝喜悦的心情。

孩子的父亲也是西路军一名红军,看向孩子的眼神满是不舍和悲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他拍了拍妻子的肩膀说:“没办法,我们还要继续前进,行军打仗带着孩子是个负担,孩子也没法跟我们一直风餐露宿,在零下几十度的环境里奔波……”

吴仲廉抱着孩子泣不成声,为人父母怎么忍心把孩子送走,但现实情况又不得不逼着他们做出选择。

这对红军夫妇将孩子送到哪里了?一家三口还能再团聚吗?

刻苦读书投身革命

1908年,吴仲廉出生在湖南宜章,自幼勤奋好学,来到县城女子学校读书,之后升入衡阳女子第三师范读书,成绩优异,学习十分勤奋刻苦。

社会动荡不安,吴仲廉毅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秘密的地下党员,为革命艰苦奋斗。

朱德、陈毅领导南昌起义中幸存部队转战湖南,吴仲廉率领当地群众组成独立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联络了许多妇女青年为红军烧水送饭,充当临时救护队,做好充足的后勤准备工作,深受朱德和陈毅的高度赞扬。

吴仲廉还介绍她的同学曾日三、吴汉杰、彭晒等人参与革命,认为他们都是可以争取的对象。

曾日三是在吴仲廉的影响下,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开始帮助编印宣传材料,发动群众运动。

他跟着师长胡少海到各地开展土地革命,他的心和共产党紧密联系在一起。

他取消了家里给他定下的包办婚姻,决心抛弃乡绅富庶的家庭环境,彻彻底底投身于革命之中。

吴仲廉、曾日三随大部队一起上井冈山,一直投身于革命之中。他们们寒冬腊月都揣着墨水瓶,冒着风雪写布告、写标语,宣传新思想。

在风雨飘泊的革命生涯中,吴仲廉和曾日三一直相伴左右,两个人情投意合,革命理想一致,成就一段佳话。

但是正值第三次反“围剿”斗争,夫妻俩没有举行婚礼,只是简单举行了一个仪式,就算是结婚了。

他们担心若是再不定下名分,或许下一次见面就是天人两隔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31年9月15日,国民党第五二师企图往吉安撤退,曾日三指挥第三军第八师炮兵连猛烈阻击。

亲自到战斗第一线指挥,打得敌人不成军,歼灭敌人5000余人,胜利结束第三次反“围剿”。

1934年10月,红军被迫踏上长征之路,这也是曾日三浴血奋战7个年头,接替刘伯坚担任红五军的主任,跟随大部队踏上了战略大转移的征途。

曾日三作为红五军团的指挥,一直都在前方作战。他们既要打击敌人进攻,又要跟上前方主力,肩负着重要的任务。

在毛主席的带领下,红五军团打了很多漂亮的阻击战,击退敌军,掩护全军四渡赤水,安全渡过金沙江。

战争途中产子

吴仲廉随红五军到达甘肃省临泽县时,已经是怀胎十月临近生产。

最后在河沟张家庄时生下一-个男孩,夫妻俩脸上没有半点喜悦。

大部队还在继续前进,曾日三都顾不上照顾小家伙和妻子,只是匆匆看了一眼孩子,痛心疾首地说:“孩子,不能跟我们一起走。”

小家伙长得很可爱,但在当时恶劣的环境下,带着孩子行军打仗不仅是个拖累,而且孩子也经受不住在零下几十度严寒,风餐露宿之苦无法承受。

与其让孩子跟着父母冒险,还不如找个人家寄养。曾日三给孩子取名为王继曾,愿意收养男孩的家庭有很多,但是合适的人家却很难找。

这个孩子是红军的后代,如果一般百姓收养下来,极有可能遭到国军的恶劣报复。孩子牺牲是次要的,这个人家极有可能全家受牵连,

后来在苏维埃主席张永禄的介绍之下,他们找到沙河乡花园村民团大队长王学文家里。

王学文在当地风评很好,性格宽厚善良,他很同情和支持红军。他的妻子连生四胎,都没有活成,第五胎是个儿子,刚生下两三个月。

夫妻俩痛别亲子,暗自发誓说:“以后抗战胜利后,一定要回来接孩子。”

谁知道,这一去就是永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曾日三牺牲

两个月后,西路军兵败祁连山,曾日三在战斗中壮烈牺牲,吴仲廉也受伤被俘。

吴仲廉还不知道丈夫牺牲的消息,而王学文经多方打探,得知吴仲廉被关押在离临泽不远的张掖,他便带着老婆孩子,到张掖探望。

他们四处托人帮忙,终于在狱中见到了被折磨得憔悴不堪的吴仲廉,吴仲廉看着正在养母怀中吃奶的儿子,不禁悲喜交集,眼中滚动着泪花。

王学文说道:“你放心,我们全家会像待亲生儿子一样待继曾的。”
吴仲廉含着泪感谢道:“谢谢你们,谢谢!”

吴仲廉向他们深深鞠了一躬,大恩大德无以为报。

过了几天,吴仲廉被押送到西宁关押,从此再无音信。

而在这一年时间,王学文的亲生儿子死了,吴仲廉的儿子独自吃着养母的奶水长大,他成了养父养母的亲儿子,也是他们生活的唯一希望。

小继曾不知道自己的身世,从小都和本家的几个堂兄弟王吉荫、王吉怀等一起玩耍、抓鸟、打枣,亲如一家人。

但是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一些敌人猜到了小继曾的身世,在村里散播谣言。村上一些不懂事的孩子骂他“共产娃”“老共产”。

小继曾听到很生气,但是打不过这些小孩子,只能隐忍下来,表现得很倔强。他发自内心觉得,自己的父母不是坏人,说什么也不能受侮辱。

1949年临泽解放了,小继曾开始上学了。

街上到处贴着“共产党万岁”的标语,再也没有人骂他“共产娃”了,王学文夫妇终于能挺着腰板告诉别人小继曾的真实身份。

母子团聚

一年后的春节,村里来了三个骑着高头大马的解放军。他们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兰州军区驻高台的部队,要接王继曾去见他的亲妈。

养母哭了,不愿放继曾走。小继曾也懵懵懂懂的,他只知道养母便是自己的妈妈,至于亲生母亲,他可一点儿印象也没有。

但是3个军人是领着任务过来的,没有完成任务不走。为了能缓解小继曾离别之苦,同时让王学文夫妇接受这件事,他们留在王家住了3天。

小继曾从40天大就在王家住下了,一直养育到14岁,这么多年的情感不是说假的。

小继曾看着哭成泪人儿的养母,拍着她的肩膀说:“妈,我哪儿也不去!我就留在家里孝顺妈!”

王学文反倒是更加冷静,主动劝妻子说:“孩子是人家的,我们一直都知道的,就算再不舍得,也不应该让血肉亲人分离。”

小继曾还是跟着3位解放军去了,当初的小伙伴都到村口等他,王家父母还把他一路送到兰州。

为了感谢王学文夫妇的贡献,部队给他们送了一面锦旗,上面写着:

“学文同志:
你为革命养育后代,人民永远记在心中!”

部队还另外给了王学文夫妇 600 元钱,他们拿去买了骡子,坐了挂大车,改善一家人的生活水平。

小继曾依然把王家父母当作了自己的亲人,经常给他们写信,甚至还在经济困难时期把他们接到身边。

王继曾知道了自己的身世之后,也很心疼自己的亲生父母,跟着生母吴仲廉生活,还把名字改成了“吴长征”。

如今长征已经远去,长征精神依然留在我们每个人心中。

参考资料:

华林编. 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们[M]. 北京:华龄出版社, 1990.04.

刘广明主编. 五岭逶迤腾细浪 红军长征在郴州[M]. 广州:花城出版社, 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