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来说,按照行规,每年的12月份是各家银行揽储的重要时点。为了抢夺客户,银行通常会上浮存款利率或理财收益。

但今年有不一样的风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昨天,国有四大行宣布,从12月22日开始下调存款利率。一年期定期存款下调至1.45%,两年期下调至1.65%,三年期、五年期均分别下调至1.95%、2%。

可昨天下午,环环的手机就收到了光大银行的短信:多家银行下调存款利率,现在存入5万及以上锁定三年期最高2.75%,最低50元起存,保本保息,可提前支取。

商业银行在抢客源,四大行在往外推客户,这是什么操作?难道是在暗示我们,商业银行的利息高但是不靠谱,只有四大行的低利息才能保障资金安全?

瞬间觉得智商不够用了,孰优孰劣既然分不清楚,那肯定利息的高低不能按常理来推断,有没有可能这只是一个脑筋急转弯?

国有银行和商业银行为什么实行这迥然不同的反向操作?

最主要的因素肯定是为了刺激经济。

今年以来,CPI和PPI的增速,以及M1和M2之间的剪刀差,都同时指向消费信息和动力欠缺,实体经营的活力也不足。

企业对经济的预期偏向谨慎,有钱也不敢花,该流向企业经营和扩大再生产的这笔钱变成了“死钱”,变成了存款,没有进入市场流通环节。

居民存款方面,根据央行数据显示,截止今年7月底,我国住户存款余额规模就已经达到131.09万亿。而前11个月,人民币存款增加25.65万亿元,同比多增1301亿元。

所以,在9月份进行过利率下调之后,赶着年底又来了一波。

众所周知,高额的储蓄所反映出的居民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和风险规的心态,可能导致消费不足、抑制需求,进而不利于经济增长。

通胀固然会稀释财富,但通缩预期也锁死了财富的流动。经济变成了一谈死水,何谈发展?

所以,银行不仅降低存款利率,同时也降低了贷款利率。

前11月,人民币贷款增加21.58万亿元,同比多增1.55万亿元。企业贷款利率3.89%,同比下降0.3个百分点。

目的很明确,银行就是要把钱赶到市场中去,让企业去投资,让普罗大众去消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另外一层因素则是存量资金的博弈所导致的银行间的分化。

这次下调利率由四大行发起,而其他商业银行借机争抢客源。

可见,在选择银行的时候,大多数的人还是出于趋吉避凶心理的影响,下意识觉得四大行安全系数更高,所以,资金的流向是往头部银行集中,造成了四大行贷出与存入款项之间的落差。

其他商业银行则相反。

存钱,是大多数人在经济下行期最求稳的方式。

四大行在降利率,商业银行在提高利率,我们该这么做?

说说环环今天的经历。

环环选了这个四大行调低利率的日子去银行预约还房贷。

其实不是有意为之,纯粹只是天气不错。

打了个车,兴建中的地铁口依旧处于封闭状态,所以通过这一段路时,车辆只能走人性道。

司机很健谈,从地铁开通后的拉升作用说起了他的房贷,再感叹现在打车的人很少。

“从我们这一行就能知道,现在大家日子不好过”。

起早贪黑的出租车司机是一个城市的眼睛,出租车行业的兴衰荣辱也是一个城市经济的晴雨表。

银行的门口站着一个女人,有人进银行的门,她就往人家手中塞小卡片,说是银行的低息贷款,有需要可以找她。

她塞给我的时候,我婉拒了,说自己是来还房贷的,没有这个需求。

原以为她是什么机构的人,选择在银行门口拉客户,只不过是成功率可能会高点。

我办完业务,却看到她换了制服,在咨询台导流来办业务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