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的收购局溢价近62倍收购(图片来源:财新数据)

12月21日凌晨,格力电器(000651.SZ)再发公告,披露2023年业绩预告。当日收盘,格力股价涨2.24%,扭转了前一日(12月20日)收跌超7%的局面。市场分析普遍认为格力此举旨在“稳股价”,因在20日单日其总市值蒸发约132亿元。

股价涨跌背后,离不开格力在12月19日披露的收购格力钛事项。根据公告,格力拟以10.15亿元的交易对价,受让12名股东手中持有的格力钛24.54%的股权。不过,格力董事长董明珠本人持有的格力钛股份不参与交易。

这宗交易让董明珠的“朋友圈”也再次浮现,卢春泉、王健林、京东等昔日董明珠组局投资银隆的“旧友”均在本次拟退出的股东之列。其中,仅“普润系”的三家企业就将通过本次股权转让“套现”约3.63亿元。

格力在公告中称,格力钛是公司新能源板块的重要组成部分,董明珠更是数次在公开场合表达对格力钛的看好。但面对这样一宗溢价近62倍的收购案,去年亏了19.05亿元的格力钛,格力这宗收购所遭受的市场质疑也不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董明珠的“朋友圈”

公告显示,截至2023年6月30日,格力钛的所有者权益仅为0.66亿元。据此计算,这宗交易溢价率高达6169.7%。

交易前,格力已直接持有格力钛6.07亿股股份,占后者总股本的55.01%;格力还通过表决权委托安排拥有董明珠持有的1.93亿股股份对应的表决权,占后者总股本的17.46%。若交易完成,格力将合计控制格力钛近8亿股股份对应的表决权,占其总股本的72.47%。

这12名股东中,北京普润、杭州普润以及普润壹号三家“普润系”企业背后的实控人均为卢春泉。

公开资料显示,卢春泉此前曾在中国人民大学担任会计系副教授,后续在证监会、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等任职;2015年起成立普润资本,投资方向包括新能源和新材料等产业。

根据《企业观察报》此前报道,卢春泉曾把银隆项目介绍给董明珠等人。交易前,“普润系”企业合计持有格力钛9692.05万股,对应股权比例为8.78%;交易后,均不再持有格力钛股份,通过股权出让将“套现”3.63亿元。

北京汽广行信息技术则是由刘强东作为法定代表人的京东世纪贸易持股100%的子公司,持有格力钛2112万股;创智联诚背后则是中集集团,持有1646.77万股;北京红航背后系王健林,持有的4116.92万股。三家企业持有的全部股权均参与交易,最终完全退出格力钛。

此前在2016年时,格力曾筹划以发行股份方式、作价130亿元收购银隆。但该收购遭到格力董事会的反对,最终以董明珠邀请王健林、刘强东等筹资30亿元投资银隆新能源宣告终结。

2018年,董明珠曾公开表示,“加入银隆,后期才知道银隆的窟窿到底有多大,过去一年确实很辛苦。”

虽然辛苦,但董明珠还是选择逆流而上,2021年,格力最终以18.28亿元拍下银隆30.47%的股权成为控股股东;同年11月,银隆改名为格力钛。

到今年6月的股东大会上,董明珠仍表示“这个坑太大了,我们尽快把(格力钛的)坑填平”。

公开资料显示,2016年12月,董明珠及王健林、刘强东、中集集团等5位投资人共投资30亿元,获得了格力钛22.39%的股权。

据此测算,彼时董明珠等投资人对格力钛的估值约为133.9亿元。

而以最新公告的此次格力仅用10.15亿元即可收购格力钛24.54%的股权来看,格力钛的估值已降至约41.38亿元,即打了三折。

结合格力公告的本次王健林所实控的北京红航出让3.731%的股权、京东实控的北京汽广行出让2.239%股权来测算,这两家企业对格力钛的投资或分别浮亏约3.45亿元、2.07亿元。

除了普润系、王健林、中集集团以及京东外,12名股东中还包括珠海冷泉、珠海拓金、横琴永恒润、金石灏汭、远澈泉峰和横琴子弹等。

其中,冷泉系、拓金系、横琴系背后均为专业投资机构,而远澈泉峰背后则为远洋控股李国举,金石灏汭背后则是中信证券。

需要注意的是,格力在公告中表示,除上述12名股东持有的 2.71亿股股份外,公司还将继续与其他格力股东就受让其持有的格力股份进行沟通,该部分涉及不超过格力钛总股本的27.53%。经测算,若格力电器顶格回购,届时将或持有格力钛100%股份。

意图何在?

这样一宗溢价近62倍的收购,背后各方的利益考量是什么?在资深产业观察家丁少将看来,这12家股东退出格力钛股东之列,与不同企业对新能源产业看法不同以及自身经营的阶段性需求有关。

“格力钛目前在钛酸锂行业的技术特性以及格力钛现实经营压力,对股东来说都需要综合考虑。”他指出。

家电产业观察家洪仕宾则认为,王健林、京东等股东的投资逻辑与董明珠等人的投资逻辑有本质差异,“他们主要以投资回报来投资,格力主要是基于产业投资。”。

在他看来,这两种投资逻辑导致了不同的股东现在对格力钛“撤出”与“增持”的两种结果,“新能源是大风口,作为未来发展趋势是不会改变的,从投资逻辑来看没有问题。”

洪仕宾认为,随着房地产降温,空调等家电遭遇发展瓶颈,格力亟需寻找第二增长曲线,格力钛是其探索的重要一环。

“从当初收购格力钛,到现在增持股份,虽然格力钛亏损严重,看起来好像是个不良资产,但对格力来说还是一个重要机会。”他补充道。

根据奥维云网(AVC)《2022年全球家用空调市场年度总结报告》数据,2022年全球家用空调市场销量1.64亿台,同比下滑3.6%;国内空调市场全渠道零售量为5714万台,同比下滑3.3%。

事实上,2021年格力钛被格力电器收购后实现并表,但业绩表现差强人意。从公告披露的最新数据来看,今年上半年,格力钛实现营收14.4亿元,同比增长23.31%。净亏损仍达到1.77亿元,同比收窄74%;而2022年格力钛的营收为25.87亿元、净亏损为19.05亿元。

洪仕宾认为,当前格力钛没有盈利的最大原因系产品逻辑、商业路径没有走通,产品没有得到市场广泛认可,“无论是商业模式还是产品逻辑,格力钛目前还是在新能源板块的摸索阶段。”

丁少将则认为,除了格力电器看好新能源赛道外,也与当前格力钛估值处于低点有关。“目前格力钛处于持续亏损状态,企业估值与当初格力入手时相比缩水严重,所以在此时回购,格力耗费的成本更低,性价比更高。”

但钛酸锂市场表现却不及预期,在丁少将看来,格力钛主要生产钛酸锂电池,但与磷酸铁锂、三元锂等技术在消费级车型大量应用相比,钛酸锂更多应用于大型公交车和物流车、大巴车等专用车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根据财新数据显示,碳酸锂(电池级)已跌至9.95万元/吨,氢氧化锂(电池级)跌至9.22万元/吨,钛酸锂,其中碳酸锂价格已经跌至两年内新低。从市场占有率来看,磷酸铁锂、三元锂电池依旧占据新能源市场主流,钛酸锂相对来说不具备优势。

而据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统计的数据,2023年上半年我国动力电池生产、销售分别达到293.6GWh和256.5GWh,同比分别增长36.8%和17.5%。

丁少将认为,从中长期来看,若格力钛能在新能源赛道通过技术创新、客户拓展等方式继续深耕,业务布局扩展更多消费级的新能源车型,将对格力多元化发展和第二增长曲线的养成具有深远意义。

“但从短期来看,格力钛经营还面临较大压力,如果不能得到快速改善,将会拖累格力电器的业绩表现。”他指出。

“格力钛需要开拓大型汽车客户来支撑其发展,未来从业绩改善层面来看,应该背靠格力的品牌拉力、渠道资源、政企客户资源等,在保持技术创新的基础上,去开拓更广阔的消费级整车新能源市场。”他表示。

洪仕宾则指出,格力钛想在业绩面获得增长,首先应该解决产品问题,“要把产品做出来,要获得市场占有率,最终要到用户手上,才有盈利的可能性。”

从格力最新的业绩预告来看,其预计2023年公司归母净利润270亿元–293亿元,同比增长10.2%-19.6%;营业总收入2050亿元–2100亿元,上年同期为1901.51亿元。

这个业绩预告也超出了市场的预期,此前市场普遍预期格力电器总营收为2040亿元,归母净利润为270.85亿元。

如格力公告的格力钛业绩情况,从净利润上来看,格力钛尚未走出亏损的泥潭。面对投资者“用脚投票”的局面,格力钛是加码新能源的良药?还是拖累格力发展的资产包?这一问题的答案仍需格力用时间和业绩表现来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