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的这篇小短文不难理解:
宋神宗元丰六年(即公元1083年)十月十二日晚,苏轼正欲解衣就寝,但见一缕月光射于房内,于是来了兴致,起身披衣出门。一边走一边自语:"谁能与我共赏这美好的月夜之景呢?"不自觉地到承天寺找张怀民,张怀民也还没睡,于是两人一同在寺院中庭散步。
庭中月光宛如积水,空灵、明亮而清澈,水藻、荇菜相互交织、摇曳生姿。其实哪有什么水草啊,分明是竹子和松柏的影子。苏轼把竹和柏比作水草,那他和张怀民不就变成水草间的两条鱼了吗?他俩简直就是庄子笔下的两条鱼,"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其实,每晚都有月、竹和柏啊,但是为什么在苏轼的字里行间里,却变得更加的稀罕呢?因为全世界就他们两个无事之闲人,深更半夜不寐,爬起迎着月光在承天寺院子里散步。
东坡先生的这篇仅84字的小短文,蓦然一看,平铺直叙,甚为平淡,更象是在记流水账。但是越是这样平淡无奇的小文章,越能娓娓道来,如行云流水,也越能体现更多的深意,让人欲罢不能,越读越有意思。
庭院深深,树影重重,月亮高悬于夜空,静静洒下皎洁的月辉,月光朦胧,让这夜晚梦幻起来。月儿无眠啊,似调皮的小孩儿轻轻推开门窗,想看看室内的人此刻正在做些什么。
此刻的苏轼原本是要睡了的,但见一缕月光照进屋内,清美凄幽,如此皎洁月色何不欣赏下呢?因此欣然起行。
自古以来,明月就是文人墨客的宠儿,对月抒怀,对月畅饮,不亦乐乎。明月之于诗人,就是一种心灵的召唤、寄托与慰藉。只要面对清美的月色,就感到自己的心情如同那皎月一样,迫切地想要与人分享。
李白的对月抒怀是寂寞的,明显无人分享的。虽有"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但这"三人"也只是"月亮、自己和自己的影子",所以也只能"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无人分享的月夜是凄清和悲凉的。
王维的林间月景也是孤寂的,虽享受了"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山居美景,体会了恬静淡泊、闲适归隐的田园山水生活,但不可否认,他只是将对官场宦海、理想抱负的无奈寄情在了山山水水中,他也同样是在饮泣孤独与落寞。
是啊,月色再美,月光始终是孤清的,因为无人分享啊。
而此时的苏轼被贬黄州已达四、五年之久,早已同月光成了知己,因而跟随月光,寻找能分享月色的知音。都说知音难觅,这黄州之大哪里去找呢?自被贬以来,白天都鲜有人登门造访,更何况此时正值深夜呢。
而且要说知音,必定是与自己有着共同遭际的人,能对自身的遭遇感同身受,而且也是有才情才思的人。因此,苏轼脚步跟着月光,月亮走他也走,月光将他的身影拉得细长,那地面的孤影,让人不免心生凄凉。他想到了仕途上的失意人张怀民,于是踏上了前往承天寺的路。
张怀民这一年刚被贬黄州,还未找到合适的住宿,就暂住在了承天寺。苏轼不多时就来到了承天寺,惊喜发现"怀民亦未寝",正一人独立于庭院,估计也是被这一缕月光打动,心情难以平复。亦或许张怀民也在找寻与之分享的知音,恰好老苏来了,正是心有灵犀啊,因而"相与步于中庭"。
庭中漫步,自有一种悠闲;月下赏景,自有一种欣喜。
今夜知音在侧,月色幽美,月光宛如流水,其间水草交错、摇曳生姿,两人已经变成了水中快乐无比的相知相得的鱼儿,抛开世俗的名利,忘却人生的诸多不如意,将身心托付那一轮明月,世间的最美好莫过于此了。这一刻,苏轼早已忘却自我,忘却自己是被贬之臣了。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这意境让我想起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其间的月色竟与苏轼笔下的有异曲同工之妙: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睡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
朱自清先生的月色下的荷塘月色早已深入骨髓,美得让人心醉;东坡先生的承天寺中庭月色却是一种心灵的归依与慰藉。庭院月光平静如水,清澈透明,圣洁而孤清,恰似诗人高洁而不同流合污的品德;地上投射着竹柏的倩影,宛若水草往来摇曳、曲折纵横,如此美景怎不令人神往?
两人如同白居易的"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苏张二人之前友情如何,我们在此不得而知,但从承天寺中庭那晚开始,两人之间已经有了情感的共鸣,成了永久的知己。
"何夜无月?"广阔大地处处皆明月;"何处无松柏?"广阔大地处处皆松柏。
那么为什么“我们”觉得月夜如此美好?因为“我们”是两个没事的"闲人",被贬谪之人,看起一身轻松无事,心中却是有事。但是如果一直想着贬谪流放之事,那哪还有心情欣赏这流水般的月光呢?
苏轼原本表达的是"此心安处便是吾乡"。
只有让内心泰然自若、安定神闲下来,真正的静下来,才能让自己处在超脱的状态,才能洞悉自己的本性,才能摆脱名利的诱惑,才能关注到身边那些看似稀松平常,实际却有着巨大美感的事物。
就像王维说的"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不是说人至闲时花儿才调落,而是说人真正地静下心来,才能关注到花开花落这稀松平常之事,才能意识到世间之美往往在于心静的一刻。夜静下来了,春山才显得如此的空旷。
虽然苏张二人的安闲是被迫得来的,并非自愿选择,但即便是被动之选,也要在舒适与不适的夹缝中努力找寻一份美好的情愫,享受来之不易的安逸和安闲。
这不正是苏轼的豁达可爱之处吗?这也是我们喜欢他的地方,正如他的"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抚慰了世间多少躁动不安的心灵。
人生即是如此。
躁动不安只会给心灵增加负担,唯有静才能生慧。只有让自己的内心真正的沉淀落定,沉静下来,让生命的弦松弛下来,才能体会出人生百味,才能洞悉自己的优势与劣势,才能更好的闲看庭前花开花落,漫随天外云卷云舒,也才能更好的整装前行。
就像苏轼,被贬黄州虽是他政治生涯中的低谷,但他没有就此沉沦。他积极反思自己个性上的不足,积极进行文学创作。黄州虽闭塞,却让他心灵更为开放,更成为了他的文学圣地。
面对清澈如水的月色,面对世间难觅的知已,忆想世事变迁、宦海沉浮,苏轼把他的人生感悟用《记承天寺夜游》这样的小文章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成就了流传千古的大文章,成为了文坛的瑰宝,抚慰了世间无数躁动不安的心灵。
大家怎么认为呢?喜欢苏轼的这篇《记承天寺夜游》吗?欢迎评论区留言。
(文中图片来自网络,如侵则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