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这种生活,虽然远离尘嚣,却可以听树木的说话,溪中的流水便是大好的文章,一石之微,也暗寓着教训,每一件事物中间,都可以找到些益处来。这句话摘自莎士比亚的《皆大欢喜》,但也是我们研学导师带营的最大感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次,在和营员聊天时,被一个孩子的话触动到,她说:“向向老师,你知道吗,我来到这里好开心啊,平时除了写作业还是写作业,但是在这里又可以玩,又学到了好多知识......”

现在的孩子多以学业为重,很少能抽身与自然亲密互动。在久居城市的孩子们眼里,不论是夜探、溯溪还是其他户外课程,都是一种新奇的经历,同时他们能在这种经历中收获些什么。

其实,对于自然世界,让孩子学习课本知识远没有让他去自己体验重要,亲自站在涓涓溪水中,更能体验到深刻的喜悦。玩,又何尝不是一种最好教育!

这让我想到了之前看过的一篇文章,会玩的学生,也许能走得更远:

01.

玩,是天地之间的学问

说到“玩”,你知道吗?不懂得“玩”,确实是一种缺点。席慕蓉曾经说,如果一个孩子在他的生活里没接触过大自然,譬如摸过树的皮、踩过干而脆的落叶,她就没办法教他美术。因为,他没第一手接触过美。

正如作家沈从文,他的文学魅力来自他小时的逃学经历——到街上看杀猪屠狗、打铁磨刀的小贩,看革命军杀人、农民头颅滚地……这给他呈现的是人生百态。在街上撒野予他的成熟和智慧可能远超过课堂里的背诵。

很赞同席慕蓉的看法:

上一百堂美学的课,不如让孩子自己在大自然里行走一天;教一百个钟点的建筑设计,不如让学生去触摸几个古老的城市;讲一百次文学写作的技巧,不如让写作的人在市场里头弄脏自己的裤脚。

儿童的学习,大部分是从玩耍中产生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2.

孩子的快乐最重要

孩子在小的时候,父母对他们来说是万能的,是完全可以依靠的。这就是父母对孩子教育的黄金时期。等孩子一到了青少年时期,父母的有效限期就快到了。

其实父母跟食物一样,都是有有效限期的。该说的,该教的,该做的,应该早就都做足了,是到了验收的时候了。这验收的是父母的教育方针,也是孩子对外界的应变能力。过期后的父母再怎么努力,也比不过10年前来的有效了。要认知收手和承受的事实。

03.

会玩的学生,走得更远

玩是孩子的天性。德国哲学家席勒说过:“只有当人充分是人的时候,他才游戏;只有当人游戏的时候,他才完全是人。”所以,循着这样的逻辑,我们看到,曾担任斯坦福大学本科新生部主任的朱莉·莱斯考特-海姆斯,用她历时10年的观察,给有志于到世界一流大学深造的学生的家长们提出了8条建议,其中第一条就是,“给孩子自由玩耍的时间”。

朱莉的建议,仅仅是个人观点,还是基于人的成长的普遍事实?始终觉得,只有会玩的孩子,才会学。

有一个女孩叫郭文景,是哈佛大学2016年面向中国招生提前录取的第一个本科生。面试她的招生官亲口对我说,郭文景是他们这么多年以来,在面试过程中遇到的最难得的人才。“几乎完美”,他用了这样的词。

这个女孩靠什么打动了哈佛大学的招生官?当然她的托福考得不错,SAT 也考得不错,但更重要的是,她把计算机玩到了极致。高二的时候,郭文景作为中国信息学比赛的第一名进入国家集训队。然后她去美国参加比赛,在国际信息学奥林匹克大赛中又获得佳绩。

如果孩子对某一领域有兴趣,或者说对某一种新的学习工具感兴趣的话,父母一定要理解、要支持,并且在支持的过程中慢慢提升孩子兴趣的层次,从爱好走向专注,在专注的过程当中,迈入更高层次的学习,从而提升孩子的综合能力。

回想我们的小时候,基本上是放养的状态,每天写完作业,有很多玩耍的时间。那时候,家里没有电脑,没有iPad,也没有像现在的五花八门的各种娱乐玩具,只有一台电视机。

每天放学后没有大人跟着,也没有大人指挥,几个小伙伴凑在一起捡石子、丢沙包、跳皮筋、玩弹珠、去河里抓螃蟹、去山里采野花、去树上摘果子,玩到尽兴才回家,那时候的童年是自由的。

现在,我们不应该压制孩子们的天性,他们也需要拥抱自然,需要自由玩耍的时间。要知道孩子内在的驱动力才是促使自己不断进步的动力。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