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Winter Solstice Festival)又叫“冬节”、“贺冬”、“长至节”、“亚岁”。《续修台湾府志》有载:“十一月冬至日,家作米丸,祀先祭神,合家皆食之,谓之‘添岁’;即古所谓‘亚岁’也。”

冬至是进入冬季后的第四个节气,与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这七个节气同样被归类为表示寒来暑往变化的节气。冬至亦是八大天象类(八大节气划分成:四立、两分、两至三大类)节气中的“两至”之一。

其实,冬至是一个非常特别的节气,只是上述那些描述都还不能突显冬至的重要性。为什么说它很重要呢?因为它在二十四节气中是最早被制定出来的,亦是一年之始。

换言细述,中国古人早就于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期,运用土圭来观测太阳而测定出冬至了。在传统中华文化中,是以干支纪年的,而十二地支之首支“子”则冠于冬至,冬至“一阳生”即为一年之始的意思。由于,冬至落于黄历十一月里,所以十一月又被称为“建子之月”,所以说周朝的正月等于现在所说的11月,故拜岁和贺冬并无差别,直至汉武帝采用黄历后,正月与冬至才真正区隔开来。然而,正因为古人曾把“冬至”视为一年的开始,所以它成为了重要的大节日。周朝甚至出现利用冬至这一天前往郊外祭祀天的仪式,唐宋两代,冬至还是个祭祀天与祖先的日子,不只皇帝要前往郊外举行祭天大典,连民间百姓都会在这一天举行祭拜先祖等仪式。

在《史记?天官书》有载:“岁始或冬至日,产气始萌。腊明日,人众卒岁,一会饮食,发阳气,故曰初岁。”《东京梦华录》说:“十一月冬至。京师最重此节,虽至贫者,一年之间,积累假借,至此日更易产衣,备办饮食,享祀先祖。官放关扑,庆贺往来,一如年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冬至这时候的太阳是直射南回归线,而当太阳到达黄经270°时,冬至就开始了。在冬至这一天,正是代表着北半球一整年中白昼最短促、黑夜最漫长的日子,而对北极圈的人来说,则是永夜日。倘若从中国的阴阳五行理论来说,冬至则是阴消阳长的转折日。也就是说,北半球的“阴”达到了极致,开始转为消退之态,换成阳气开始萌发。曹植的《冬至献袜颂表》即载:“千载昌期,一阳嘉节,四方交泰,万物昭苏。”

因为冬至是阴阳的关键日,故出现了“一阳生”之说。然而,对南半球的人而言,则恰恰相反。

冬至过后,白昼渐长,古人视为阳气初动,故冬至被称为“一阳生”。

古人将冬至分成三候:“一候蚯蚓结;二候麋角解;三候水泉动。”这段话的意思是说:虽然这时候的阳气已经逐渐旺生,但阴气依旧强盛,因此传说中属于阴屈阳伸的蚯蚓在此时仍然是蜷缩着的;麋与鹿虽同科,所属的阴阳却不同,所以因为角是朝后生长而被古人判定为阴的麋,则会在冬至(一阳生)到来后,感察了阴气渐消退而自行解角;由于这时候的阳气初步生发,因此流动着的山间泉水开始温热了起来。

冬至至阴,物极必反,否极泰来。今日之后,阳气回升,朝气蓬勃,生意盎然。冬至是由阴转阳的节点,是大吉之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