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8日23时59分,甘肃临夏州积石山县发生6.2级地震。

目前已造成上百人伤亡,其中,甘肃113人遇难,782人受伤,青海21人遇难、186人受伤。

因为是西北边陲之地,外出务工的年轻人有很多,而留下来的小孩、中老年人占相当比例,再加上当地娱乐设施、场所又较少,大伙日常睡得普遍较早,时值寒冬,这个时间点更是如此。

故此,可以预料的是,在所有伤亡者当中,老人和小孩应是主要群体。

有专家表示,房屋抗震性能差是造成这次重大伤亡的一大主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从网上流传出来的现场图片来看,在倒塌的一片民房废墟中,各种木质板材、用黄土垒砌而成的一角、塑料网格……依旧清晰可见,俨然一种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感觉。

消息一出,一场有关“土坯房”的话题逐渐于全网发酵。

许多外地的网友纷纷对此发出质问,表示不理解,为何都21世纪了,还有人住着土坯房?为什么没有对土坯房采取危房改造或移民搬迁等措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然而,笔者认为,学会共情是我们生而为人的底色,但与此同时,也应学会独立思考,不人云亦云!

首先,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房屋的构造以及建材的选取通常受当地气候的影响,正如黄土高原主窑洞、湿热地区吊脚楼一般……

正如一位居住在当地的网友所言:

甘肃地震的土坯房并不意味着穷!人们在关注甘肃地震的同时,也看到了甘肃的土坯房,很多人都认为土坯房就意味着穷,这种想法实际上是非常片面的,因为甘肃这个地方土坯房盛行,是根据气候和土地环境采用的建筑模式,可以说是因地制宜。

甘肃干旱少雨,黄土壤多,建土坯房保暖方便,正适合当地的气候环境。再说我们从这些房子的残骸可以看出,地震之前这些房子的门脸还是很漂亮的,雕梁画栋的,颇具艺术感。所以说大家不懂,就不要随便评论,否则会弄出盲人摸象,自挂东南枝的笑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其次,在农村,有很多民户即便搬了新房,也不太愿把旧房随便拆了,其一,拆房需要人工成本,其二,影响环境,其三,可以当作存储日常用品的仓库,譬如柴火、农具等……

而且从倒塌的房屋来看,废墟中并未发现有生活用品的存在,被空置的几率很大。

同样是一位当地网友的发言:

过去建的土坯房现在还有,但住人的少了,一般是猪圈羊圈或放杂物的,大多数都是自建或者统一规划建的红砖房,但抗震等级确实不高。

新农村建设搞了这么多年,还是变化很大的,在住房,农村环境,道路交通,饮水,通电以及新农合的实施等方面比20年前改善的太多了。现在农村主要问题是挣不到钱,留不住人,青壮年全部外出打工,农村留下的都是老人和小孩,空心化,不逢年过节去村里走走,几乎看不到年轻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再者,面对如此复杂的地震——砂涌、6.2级、震源深度较浅、震中附近人口密集、时值深夜——这样一个有着常规人口24万的县城伤亡上百人,相比汶川地震其总体损失要小很多,说明情况与网上说得那般存在一定出处。

据甘肃的网友表示:

那里是少数民族贫困县,是有聚集属性的,就是虽然穷,但是不愿意挪窝。

还有,我们这边就算拆迁,也是按照户口和土地面积补偿,兰州周边是一个人头三十万出头,一亩地好像是五万吧,和你有多少房子没关系,宅基地本来也不是私有的。最后,不要拿重庆四川的经济情况和甘肃比,除了西藏特殊,青海和甘肃经济就是全国倒数第一第二山区啥的,比这穷的地方都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啥都有个发展过程,甘肃人给你普及一下我们这边盖房子的发展史,七十到八十年代是土木结构,到九十年代逐渐过度到用砖磊房子的四个拄子,再到砖门面,到两千年初期大部分人开始盖砖木结构,就是墙是砖磊,房顶是木结构,这是偏房,上房有人盖砖混了,不过那时候都是用泥磊墙,因为没有经过地震,没有这个意识,也因为缺钱,想省钱,到一零年以后开始慢慢用沙灰剔墙,偏房上房都是砖混结构,预制板顶。但是九十年代盖的砖木房子还好的人家还保留着,农村人不管到啥时候盖房子都是举全部财力盖的,除非成了危房,才会拆了重盖的,这是个慢长的过程,不可能一下子全部换成防震的新房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总结

第一:为避免同类事件的发生或尽最大努力减少伤亡,有关方面要保障民众基本的住房安全,加强防震意识、自救意识、完善提前预警机制。

第二:天灾无情,对于受难民众社会各界需予以必要的帮助和关怀,少说风凉话,更不能诋毁。

最后,逝者已逝,祝愿他们在天堂的彼岸一切安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