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为“消失的川菜名店”系列之一篇

蜀风园,上世纪八十年代中至本世纪初,成都东大街一家高档川菜餐厅。它集厨师培训、技术开发、餐饮经营、形象展示于一身,从脱胎老店温故纳新,到率先垂范连锁经营,最后于城建风潮隐形遁迹。它是国营改制和传统转型之缩影,写照时代,意义非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46年5月4日,《华西晚报》上登载了一则广告,版面正中大书“蜀风饭店”,上方一句“久获胜名之川味正宗”,两侧分列“名厨司炉”“经济食小”(或为经济小食),下方明示“已于五月四日复业”,底部标注“地址湖广馆街九号”“电话四八三”。简洁明了,质朴有力,颇显大家风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46年的蜀风饭店广告

广告中的蜀风饭店,为民国后期成都著名餐馆,1942年于湖广馆街开业,1944年迁至半边桥街,1946年故地复业,1950年歇业。经理有李敬成,厨师有刘读云、曾国华、李德明、陈子云、陈诏书等。

刘读云师从荣乐园蓝光鉴,1962年特级厨师,代表菜红烧熊掌、绣球干贝、菊花鸡、酥扁豆泥。曾国华比刘小14岁,同出蓝门,1978年特级厨师,代表菜清汤燕窝、烧龙凤配、凉粉鲫鱼、干煸鱿鱼丝。李德明师从怡新饭店陈吉山、陈达山兄弟,1984年技术顾问(相当于特三级厨师),代表菜叉烧乳猪、烧烤酥方、清汤腰方、兰花肚丝。陈子云、陈诏书亦业界行家,陈诏书解放后曾在名店群力主厨。

厨师们个个身怀绝技,特级荣誉含金量十足,拿手名菜大菜纷呈,蜀风饭店“名厨司炉”“川味正宗”名副其实。该店当年所在的湖广馆街,西接总府街,东连棉花街,即今总府路正科甲巷至红星路口之一段,地处闹市,规格颇高(缀名“饭店”,配备电话),名厨名菜,又能以“经济”飨客,“久获胜名”可想而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川菜名菜一品熊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八十年代初刘建成、曾国华在美国表演

八十年代初,蜀风饭店歇业三十年后,川菜迎来新的发展高峰。改革开放激发出久违的市场活力和饮食热情。在成都,老号川菜和小吃名店相继复牌,本地食客蜂拥而至,外地游客纷至沓来。在北京,川菜在全国烹饪比赛大放异彩,为各界瞩目。在美国,在南斯拉夫,在泰国,在加拿大,多家海外川菜馆成功开办,反响强烈。

国内外掀起一股川菜热,厨师们开始集体穿越夔门,跨出国门,奔赴各地献艺。供需两旺,前景光明,外界对川菜厨师,尤其对出国川菜厨师的需求与日俱增。在此形势下,蜀风园应运而生。

1985年,隶属市二商局的成都市烹饪技术开发公司成立,主要任务即培训出国厨师,同时进行川菜技术开发与交流合作。公司将东大街153号(今蓝光香槟广场所在)装修改造,作为培训基地和经营场所,取名蜀风园,以期继蜀风之名,承蜀风之脉,传蜀风之味,创蜀风之新。此后近十年间,该店以特有的文化气质,雄厚的技术力量,正宗的川味菜点,成为成都国营川菜的一面旗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蜀风园大门旧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张爱萍、赵蕴玉手书(民间收藏)

蜀风园是一座仿清庭院,形若葫芦,嘴小颈长肚皮大。大门开间小,其貌不扬,黑底金字招牌由白允叔题写,徐无闻作甲骨文楹联“从来高文多出西蜀,兹有美食犹传古风”。穿过长厅,豁然开朗,二门镌有张爱萍手书“蜀风园”,有赵蕴玉和爱新觉罗启骧所撰楹联。进入二门,大有乾坤,鸟语花香,池鱼漫游,俞伯孙的琴,黄凤仙的筝,妙音绕梁。左右两厢,醉艳、莺迷、瑶萼、金粟等十二个餐室,风雅备至。厅堂四壁,吴一峰、岑学恭、何继笃等名家字画,满目琳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蜀风园中庭旧照

古色古香的氛围里,一道道正宗川味光彩四溢,有号称蜀风三绝的酸辣鱼茸、樟茶鸭片、串珠甲鱼,既有名优菜品竹荪玻鱿、锅巴仙掌、鸳鸯鱼茸、酸菜海参、香辣黄喉、熊掌豆腐虾、麻辣江团片,又有创新样式菊花青鳝、孔雀虾脯、琵琶蛙腿、串烤鹿肉、百花裙翅,还有芝麻苕枣、虾仁烧麦、牛肉火锅粉、八宝黑米粥、江米酿藕、香辣酥盏、口蘑小包、水煮凉粉等各色小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蜀风三绝之串珠甲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蜀风园名菜孔雀虾脯

这些川味佳肴,皆出自蜀风园强大的厨政团队,这里汇集了大批技艺精湛的老师傅和前来深造的青年才俊。曾其昌、谢怀德、张绍宁、黄家明、骆绍泉等人曾在此任经理或厨师长,走出了兰桂均、黎云波、喻波、李林、李列、黄先华、白荣生、姜轩、周波、吕忠玉、王权等数百名优秀厨师,分赴国内各地及美、日、匈、奥、埃、德等多国。其中,1981年特级厨师、经理曾其昌,正是原蜀风名师刘读云高足,而后起之秀兰桂均,则是原蜀风名师李德明再传弟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曾其昌在全国烹饪大赛

蜀风园定位高端,一经亮相即引起轰动,生意兴旺,宾客盈门。该店是成都首批涉外定点餐厅,接待过数十国政商要员、国内各界名士。1987年10月10日晚,杨汝岱在蜀风园宴请张秀熟、巴金、沙汀、艾芜、马识途。当时,张老已92岁高龄,巴、沙、艾三老皆83岁,最年轻的马老亦近73岁。蜀风园组织最强力量,制作了一台地道的川味筵席。五老开怀尽兴,张、巴二老为互表敬意,竟弃轮椅而不坐,谈得开心,吃得满意。这是巴金最后一次返乡,蜀风园见证了“五老聚会”这极其珍贵的一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87年,张秀熟、巴金、沙汀、艾芜在金牛宾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87年,巴金在正通顺街

进入九十年代,成都餐饮市场形势巨变,竞争日趋激烈。川菜独步江湖的局面不复存在,粤菜以生猛、鲜活、气派截流高端,各色火锅轮番登场笼络大众,洋快餐则以新鲜、时尚、便捷吸引年轻人。新的经营模式、服务方式和烹饪理念风发泉涌,冲击着国营老大的固有思维,蜀风园开始以变应变。

1994年,内贸部确定成都为连锁经营试点城市,成百、天德利、蜀风园等七家作为试点企业。蜀风园试水连锁,试行承包,逐步走向集团化运作。1995年,被认定为中华老字号的蜀风园,已在成都、都江堰、西昌等地发展十余家连锁,涉及餐饮、娱乐、旅游、住宿等多个领域。总店附设小卖部,经营古玩、字画、竹木器等纪念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蜀风园名菜菊花青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蜀风园菜品九色素攒

九十年代后期,为适应形势,蜀风园从专注高端转向兼顾大众,采取一系列新的经营举措。推出价廉物美的外卖早点,主打鲜肉、洗沙、鸡肉馅的蜀风园大包。承接涉面更广的私人宴会,抓婚宴、寿宴、节日宴。拓展营销方式及渠道,参加名菜名点展销,在全市率先推出海鲜、河鲜自选超市,在香港举办四川美食节,推出原盅山珍配牛肉焦饼、干烧大虾配酸辣豆花、酸菜烩鲍片配酥皮玉米条、水豆豉蒸桂鱼配叶儿粑等融合菜式。

世纪之交,成都的城市建设势如破竹。2001年,东大街拓宽改造工程立项,沿线旧城改造同步启动,次年实施大规模拆迁。东大街蜀风园餐厅,成都最后一座传统川菜的精神堡垒,就此终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01年的蜀风园餐厅(眼尖可探)

附录:蜀风园餐厅菜单两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仅供示意

转载须经本人同意且注明:川味文化・泡海椒

看川菜老传统,听川味龙门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