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在1955年的军衔授予仪式上,一位年纪尚幼的大将崭露头角,他就是许光达。当时他刚刚进入不惑之年,却对自己的资历产生了疑虑,多次致信希望能够被降衔,然而主席连续三次拒绝了他的请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时间流转到1969年,大将许光达完成了他辉煌的一生,在他辞世后,众人向主席请示应该安葬在何处。主席听闻此事,毫不犹豫地说:“放到他应该在的地方。

一、放到他应该在的地方

新中国成立后,主席将许光达分派到了他熟悉的领域——组建装甲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年在黄埔军校,许光达以炮兵身份开始他的军旅生涯,这与他的专业背景相符。接到主席的命令后,许光达迅速就职,并激动地表示:“我一定会为国家组建强大的装甲兵,不会辜负党和主席对我的信任!

”从此,许光达全身心投入到这项工作中,以至于老战友们前来京城寻访他,都找不到他的身影。他似乎一直住在军队中,对外界的联系变得异常稀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然而,在1950年,主席交给他的任务在第二年就取得了初步成果,装甲兵雏形初现。尽管当时装甲兵的战斗力尚不强大,但至少国家已经拥有了这一力量,其潜在战斗力也指日可待。

然而,在上世纪60年代末期,一场大事发生,给我国装甲兵事业带来了巨大的阻力。

中苏交恶,苏联撤回了所有支援和专家,包括坦克方面的专家。更为严重的是,我党当时建造坦克所需的一些原材料都是从苏联进口的。由于两国关系降至冰点,这些原材料也不再供应给中国。

然而,许光达并未被此困境击倒,他与团队的努力使得装甲兵最终登上了国庆阅兵的舞台,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即便在没有外援的情况下,仍能够拥有自主研发的装甲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动荡的年代,许光达遗憾地受到了牵连。在那段时间里,他经历了什么,外界不得而知,只知道再次见到他时,许光达已经瘦弱不堪。

1969年,许光达带着遗憾和不甘离世,年仅61岁。有人曾言:“如果没有那段批判,也许许光达不会这么早离世。”他的骨灰被安葬在八宝山公墓,主席的承诺使这不仅仅是一块墓地,更是对许光达的肯定。

二、大将许光达

正如贺老总所说,许光达经历了土地革命、大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成为我党的老革命。

生于19世纪初的许光达见证了清政府的腐败和军阀的混乱,因此在乱世中一直在寻找正确的道路。直到大革命爆发,他第一次认识到共产主义和中国共产党。

许光达立即意识到这是他一直寻找的正确道路,参与了当时的“五四运动”。

1925年,许光达加入我党,由于之前的学习经历,他被安排去广州的黄埔军校学习炮兵。

学成后,他投身国民革命军,但始终未忘记自己是中国共产党员。南昌起义爆发时,许光达响应号召加入我党的起义部队,不幸在战斗中受伤,失去了与组织的联系。

流浪打游击,寻找组织的过程中,他与组织再次取得联系。对于他在这段时间的经历,组织高度评价。

三、一面明镜

1955年的军衔授予仪式上,许光达被授予大将军衔。尽管符合授予条件,但他对自己的资历产生了怀疑。得知此消息后,他第一时间致信军委,希望被降衔,但军委与中央都坚持认为他完全有资格,直接拒绝了他的请求。

许光达不甘心,写信给主席,主席看后表示:“这是我们共产党人的一面明镜啊!

”在主席的明确表态下,许光达最终被授予大将军衔。

结语

许光达大将一生为人民无私奉献,如主席所言,他是我党中的一面明镜,能够让大家自省。

主席对许光达的评价一直很高:“大将许光达,几番让衔,英名天下扬。”这句话足以表明主席对他的崇高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