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产犯罪片中,这是一种很难得的观影体验。

观影前,我以为它会用快节奏的剪辑与反转,给观众带来目不暇接的爽感。

然而观影结束,我发现它跟大部分的国产同题材电影,有着本质上的区别。

因为,它不刺激,也没有反转。

整部作品的底色,是命运的百转千回。

和人在经历过命运的百转千回之后,所造就的一种“都付笑谈中”的慨叹与释怀。

《三大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是一部由陈思诚监制,风格却与陈思诚前作完全不同的犯罪片。

不同在哪?

以往,陈思诚拍犯罪片,通常会在最开头部分,设置一个颇具想象力的谜语。

比如,《唐探》的谜语是古籍,《误杀》的谜语是棺材(想了解谜底可以看我之前的影评)。

《消失的她》呢,谜语是在人群背后,有个蜘蛛正在织网。

如果你认真观影,就可以利用这些谜语,跟创作者展开思想互动。

如果你具备强大的推理能力,还可以凭此推测出电影的真相和主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织网的蜘蛛象征何非,预示何非的一切行为都是在布局

这,是一种巧妙的艺术表现手法。

这种手法的优势,在于能够提升观影乐趣,让电影更具艺术感。

这种手法的劣势,在于它的设计太过专业,太像刻意营造的场景。

换句话说,观众一看到这种手法,就会下意识的想到,这是一部“虚构的电影”。

因此,《三大队》摒弃了这个陈思诚最擅长的手法之一。

电影开头,没有谜语,没有专业与刻意。

而是在漆黑的小区门外,直怼全景,让观众把目光聚焦到小区。

接着,又直接全景让观众以简单粗暴的方式,目睹了惨烈的案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然后呢。

法医鉴定死亡信息,程兵(张译 饰)指挥工作分配。

如果我没记错的话。

这一整个电影开头,几乎没什么人物特写,就是一个跟踪式的长镜头。

什么意思?

我为何要在这篇影评里,强调这些故事情节之外的东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因为。

看《三大队》之前,根据豆瓣上的简介,我认为这电影的题材和故事,并不新颖。

可观影后,我却意外发现,这个表面“俗套”的故事,竟让我目不转睛,全程入戏。

作为一个梦想以后也能拍电影的人,我不禁思考:创作者究竟是怎样做到的?

于是,抱着学习和研究的心态,我去二刷了电影。

于是,我似乎找到了问题的答案——

《三大队》的很多拍摄手法,并不来源于电影和戏剧。

而是来源于法制节目,和各种调查、纪实的资料片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举个例子。

同样拍主人公入狱——

《唐探3》的呈现方式,是慢动作剪辑,给人物特写,同时用音乐渲染情绪。

这是一种典型的电影化处理,目的是让观众代入角色,沉浸到虚构的故事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三大队》不同。

它拍主人公入狱,没有采用传统的电影化处理。

它用了什么呢?

还是监视器。

审讯室内,三大队犯错误的时候,镜头直勾勾地照出全景。

看到这个画面时,你作为观众,代入的角色并不是程兵,而是一台监控摄像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再看犯人死亡,三大队被审判之后——

由于法院外不可能有那么精准的监控,所以创作者没法再摆出监视器视角。

但即便如此,创作者也依然没有试图让观众代入角色,没有进行电影化处理。

而是把监视器,换成了偷拍。

逼仄的视角内,三大队被警方羁押,镜头只能照出他们模糊的侧脸。

看到这个画面时,你代入的角色,是正在偷拍素材的媒体记者,和吃瓜群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没错。

无论是监控摄像头,还是媒体记者和吃瓜群众,都无法让你代入角色的情绪。

更不能令你沉浸到虚构的故事里,让你以为自己就是程兵。

但这些画面,会在你的潜意识中,造成一种强烈的感觉——

“我眼前并不是虚构的故事,而是正在真实发生的事件。”

这,就是《三大队》引人入胜的原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也是为什么,《三大队》要用张译来演程兵。

对大部分演员来说,演这样一部纪实风格的商业电影,其实是非常困难的。

因为,你不能太炫技,不能过度使用“表演”的相关知识,那样会令角色走向戏剧化,背离“真实事件改编”的感觉。

同时,你也不能太松弛,不能像演肥皂剧般寡淡,那样会令角色失去张力,背离“打动多数观众”的商业片逻辑。

那么,要怎样才能演好这样的电影呢?

四个字:本色出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我看来,某种意义上,张译演程兵,其实是一种本色出演。

电影里,为了找到凶手,给众人一个结果,程兵用12年,跑了7个省。

无数人劝说他,“不要再找了,快放下‘我执’,去过好自己的生活吧”。

可程兵非要踏上滴水穿石的道路。

直到白发苍苍。

直到水落石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现实中,据说拍《士兵突击》之前,张译曾有过长达十年的龙套生涯。

难的时候,甚至有导演对他说,“你都快三十了还没红,回家洗洗睡吧”。

可就算几乎前途无望,张译也依然没有“破执”,依然在疯狂地钻研戏剧。

张译的动力来源是什么?

我想,是职业信念。

因为,对演员这份职业,他有着强大的信念。

故而,无论扮演龙套还是主角,无论生活富有亦或窘迫,他都可以全神贯注。

就像《三大队》里的程兵,即便穿上囚服,刑警队长的行为习惯也依然不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诚然,张译多年以来都表现卓越,是典型的实力派演员。

但我认为,纵观张译的演员生涯,《三大队》是他表现最神的一回。

尤其后半段,当一切尘埃落定,十二年的追寻终于找到答案时——

那种饱经沧桑的眼神,千帆过尽的表情和动作……

那种“蓦然回首,灯火阑珊”式的,无声而沉重的悲怆……

张译的这一系列表演,我想已经不能被称之为表演了。

而应当被称之为,“人戏合一”,或者“不像演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是《三大队》令我叹服的一个原因。

而除了张译,这部电影的优秀之处,还在于很多很多人。

比如,魏晨饰演的小徐。

出事前,他是意气风发的青年刑警;出事后,他是饱经摧残的训狗人。

我猜,为了把小徐的前后变化塑造饱满,魏晨应该是专门减了肥,把脸瘦得骨骼凸显。

当小徐坐在烧烤桌上,狼吞虎咽自己并不喜欢吃的香菜时,你丝毫都看不出来,他原来其实是偶像派出身。

在一众“老戏骨”面前,魏晨的表现没有丝毫胆怯,完全没有拖后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再比如,曹炳琨饰演的蔡斌。

出事后,与小徐截然相反,蔡斌整整胖了一圈。

究其原因,是他试图让自己遁入道门,谋得一个清心自在。

但其实,他骨子里从未真正放下过当年案情,和追凶的执念。

酒食,自在,只是跟程兵重组三大队之前,他用来逃避现实的一种方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还有王骁饰演的老马,张子贤饰演的廖健。

前者,是三大队的“二把手”,是全队除了程兵之外,追凶执念最深的人;

后者,是三大队的“守门员”,只要有他在,三大队就有了保险,能冲锋陷阵。

诚然多年以后,他们的警服都已不再,样貌也随着岁月的磨砺,无奈的改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可当程兵提出要重查当年案情,去湖南追凶的时候——

他们的第一反应,就是要重组“三大队”。

网吧内,小徐作为网管,坚守法律法规,不让未成年人消费;

小区里,廖健作为保安,警报一响就立刻行动,抓小偷的速度一骑绝尘;

烧烤摊,看到恶霸欺负邻桌女生,老马和蔡斌随手抄起啤酒瓶,就把一群恶霸全部击退。

这说明什么?

他们的样貌和处境虽然变了。

但骨子里,他们和程兵一样,依然保留着身为警察的职业信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是的。

历经苦难,痴心不改。

整个“三大队”都被刻画的极为细致,有血有肉。

当电影即将完全落幕,程兵最后居中敬礼的时候——

创作者就算不让他们返场,你都能自动脑补出来每一个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除了演员在外,还有导演戴墨(《误杀2》和《唐探网剧》的导演)和监制陈思诚。

几天前,直到走出影院,我还在质疑——

这真的是陈思诚的电影么?

之后为了写影评,我上豆瓣查看了各种物料。

终于,我发现了一个惊人的事实……

原来,《三大队》真的是陈思诚的电影。

跟以往的《消失的她》和《误杀》系列一样——

从剧本创作,到实际拍摄,陈思诚作为驻组监制,几乎把关了所有重要环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由陈思诚把关的这部《三大队》,竟与他之前的作品风格截然不同。

夸张,变成了写实;

寓言,变成了生活;

爽感,变成了感叹。

背叛,变成了情义。

当我落笔至此,我依然会想起三大队那群落寞的身影,继而惆怅,继而唏嘘。

陈思诚这种跳出舒适区、不拘泥于以往的成功,还能再度取得成功的玩法,确实令人敬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电影结尾,程兵的最后一句台词,是“三大队,任务完成”。

与此同时,《三大队》的创作者们,也完成了整部电影。

在我看来,程兵没有辜负那些受案件牵连的每一个人。

而这部电影,也没有辜负程兵,没有辜负观众的眼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