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两发大招,高层的救市决心太坚定了。

12月14日,两大一线城市北京、上海给出了“王炸”组合拳,下调房贷首付比例,调整普宅认定标准,同时降低房贷利率。

结合9月份的“认房不认贷”,这一次松绑,堪称全方位出击。

那么,北上加入战局,能够逆转当前的形势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1 风向标动了

在楼市调控中,北京、上海的地位非常特殊,毕竟这两个城市在经济、政治等领域都处于核心地位,其中北京更是全国楼市的风向标。

这两年,各地楼市都在松绑,但北京一直巍然不动。

北京真正加入“楼市松绑联盟”,是从今年9月宣布实施“认房不认贷政策”开始的。几乎是在同一时间,上海也宣布了同样的措施。

这次北京、上海接连发松绑大招,继续保持高度同调的动作,你很难不多想点儿东西——

楼市的天,这次是真变了!

这次北京改动最大的,可能是普宅认定标准。由于原先的标准是2014年制定的,当年的价格早已不适合现在的形势。

举个简单的例子,五环内单价低于3.96万/㎡或者总价低于468万的,才能算普通住宅。按照现在的房价,五环内能够达到这个标准的房子,基本都是七八十年代、没电梯、不挨着地铁的老破小。

另外,五环至六环之间单价低于3.168万/平方米或总价低于374.4万元,六环以外单价低于2.376万/平方米或总价低于280.8万元。

所以,这些年在北京买房的人,绝大多数都是按照非普宅标准购入的,也就是首套房首付40%。再加上北京成交主要以二手房为主,受房龄影响,银行给的贷款年限很难到最高,所以实际买房成本还要更高一些。

此外,普宅与非普宅之间的买卖,还涉及到一个增值税的问题——根据规定,个人出售2年以上的普通住宅免征增值税;个人出售2年以上的非普通住宅,差额征收增值税,税率为5%。

北京这次直接取消了总价标准,容积率在1.0以上,单套面积144㎡以下的房子,五环内实际成交单价低于8.5万/㎡,五环至六环单价低于6.5万/㎡,六环外单价低于4.5万/㎡,都算作普宅。

如此一来,只要你不去追求核心区域的学区房,其他的房子基本都是随你挑选的状态。

而在调整普宅认定标准的同时,北京还下调了房贷首付比例。其中,首套房从原先的普宅35%、非普宅40%,统一下调为30%;二套房从原先的普宅60%、非普宅80%,调整为城六区(东西海朝丰石)50%,非城六区40%。

此外,北京还上调了最高贷款年限,从原先的25年调整至30年。

房贷利率也降了,首套房贷利率从原先的4.75%下调至城六区4.3%,非城六区4.2%;二套房首付比例原先是5.25%,现在下调至城六区二套首付4.8%,非城六区4.75%,基本跟原先的首套房差不多了。

上海的措施,跟北京大差不差,调整了普宅的认定标准,高层144平以下都算普宅。首套房首付从原先的35%降到了30%,二套房首付从原本的普宅50%、非普宅70%统一下调至50%。自贸区临港新片区以及嘉定、青浦、松江、奉贤、宝山、金山6个行政区,二套住房最低首付款比例调整为不低于40%。

房贷利率也降了,首套房LPR-10bp,二套LPR+30bp,临港新区和嘉定、青浦等6个行政区的二套房LPR+20bp。目前5年前的LPR利率为4.20%,具体大家自己算吧。

在这一套全方位组合拳的影响下,北京、上海这两座一线城市的上车门槛直线下降。尤其是那些准备买二套房改善的,新政一出来,看房的档次直接高出一个level。

看得出来,北上这次是真急了。

02 砸锅卖铁救公司

北京、上海突发楼市新政,跟当前的楼市环境有直接关系。

之前9月出台的“认房不认贷”政策,的确是刺激到了楼市——与8月的1.09万套成交量相比,北京在9月的二手住宅网签量达到1.4万套,但是随后就出现了下滑,10月二手住宅网签量为1.06万套,11月虽然有所回暖,但是不多。

新房市场那边没啥好说的,9月成交5891套,10月5177套,11月4409套,呈逐步下降的态势。

简单地说,就是“认房不认贷”政策对北京楼市的刺激仅仅持续了一个多月,之后就恢复到了正常水平。

在这种情况下,北京出台救市政策并不意外。

因为当前的楼市,的确非常惨——12月8日,曾经的“宇宙第一房企”碧桂园召开月度管理会议,在这场会议上,曾经多次夺得“中国女首富”桂冠的杨惠妍表了个态:

“家族肯定会砸锅卖铁支持公司(碧桂园)的。”

为了表明决心,在12月12日晚间,碧桂园发布了一则公告,称杨惠妍与碧桂园执行董事莫斌、杨子莹(杨惠妍之妹)及非执行董事陈翀(杨惠妍丈夫)的年薪下调至12万。

杨惠妍在降薪前的年薪是37万,现在降到12万,几乎少了三分之二。

不过,像他们这样的有钱人,平日里也不靠死工资过日子,这个降薪主要是为了向外界表明他们真的用尽全力了。

这四个人里面,降薪影响最大的,应该是曾经有着“打工皇帝”之称的莫斌。

毕竟,在降薪的四个人里面,有三个人的身份都不一般,他们一个是继承了父亲家业的中国女首富杨惠妍,一个是女首富的妹妹,还有一个是女首富的丈夫。

莫斌这几年的工资,基本可以视作地产行业的“晴雨表”,从2017年到2020年,莫斌的年薪分别是3389.5万、6884.5万、6869万、1.33亿,在2021年,莫斌的年薪更是达到了惊人的1.92亿元。

受楼市下行的影响,莫斌的工资在2022年出现下调,2022年9月,莫斌的薪资下调至300万元。不过,碧桂园年报显示,他全年总薪酬仍领到956.3万。

结果,今年莫斌的年薪直接降到了12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再来看碧桂园的业绩,也就不难理解杨惠妍等人为什么要表这个态了,2023年11月碧桂园的合同销售金额是61.1亿,而在去年同期,这个数据是260.1亿,降了将近200亿,脖子以下几乎全砍了。

碧桂园的处境尚且如此,其他房企也没好多少,现在都是大哥不笑二哥,谁也别嫌弃谁。

这段时间,救房企的政策也很多,央行、金融监管总局、中国证监会在11月召开金融机构座谈会,要求“一视同仁满足不同所有制房地产企业合理融资需求”。

以前,房企融资有三道红线来限制它们,现在,红线已经变成了“绿线”。

高层努力盘活房企,把饭喂到房企嘴边;北京、上海这样的楼市风向标为了刺激楼市,主动从信贷层面松绑,全面降低上车门槛。

没什么好说的,一切都是为了信心。

在楼市低谷时期,最需要的就是老百姓的信心,如果没有信心,那就多刺激刺激——刺激多了,总归有人会相信的。

03 结语

转眼已经到了2023年底,回顾全年,发现今年比去年更糟糕。

很多房企熬过了疫情,但是倒在了2023年,最典型的就是碧桂园,辛苦坚持两年多,现在只剩“砸锅卖铁救公司”,业绩早就没法看了。

其他没有爆雷的房企,日子也好不到哪里去。

前段时间聊深圳,曾经日光盘频现的深圳,现在要靠开发商打擦边球,用0.5成首付这样的噱头来吸引用户,实在是令人唏嘘不已。

楼市这潭水,也不知道啥时候才能流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