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长时间以来,有人一直在强调积极性对于农业生产的绝对决定性,甚至把积极性的作用凌驾于肥、水、种之上,认为只要有了积极性,农业生产就可以大幅度的提高,就可以解决吃饭问题。
这种说法是典型的唯心主义,不客观也不实际,只是一厢情愿而已。
那么,积极性究竟重要不重要?当然重要。尤其是在科学研究、在工作中、在工业生产等领域,积极性确实能发挥决定性的作用,成效也是立竿见影。但,如果在农业生产方面,积极性就不可能起决定性的作用,它只是辅助作用,起决定性作用的还是肥、水、种——老话说“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就是这个道理。
积极性是需要有的放矢的,需要落实,落实在哪个方面呢?不还是肥、水、种吗?
打个比方:
你的积极性如波涛一样澎湃,如山崩一样雄壮,又如何?你去跟庄稼聊天吗?去给它做思想工作吗?去敲锣打鼓扭着大秧歌鼓励它吗?管用吗?它才不理你,你说得再好听,唱得再动人,你不给它施肥不给它灌溉不改善良种,你即便是天天守着它盯着它,把草拔的一棵也没有,把土地修整的精细如镜,它依旧是营养不良产量低下——庄稼不是人,它认死理、不好骗,花言巧语激情澎湃对它没用,不给它水、肥、种,它正眼都不会瞧你一眼,增产?做梦!
我在去年的一篇文章里曾经用一个村庄举过一个例子,就很说明问题。
这个村子每年种植小麦的面积基本是在630亩左右,因为小麦的种植是有选择性的,必须是比较肥沃的土地,而且要有灌溉的条件。反之,是不会有产量的,一般的岭坡地如果没有灌溉条件,是不适宜种植小麦的。
这个村子1979年的小麦总产量是198224斤,平均亩产量为315斤。
1980年的小麦总产量为242800斤,平均亩产量为385斤。
1981年的小麦总产量是395276斤,平均亩产量为627斤。
1981年的亩产量比1979年的亩产量整整高出了312斤,这很惊人。那么,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悬殊呢?
这个村经过讨论和总结,得出的结论是:
养猪积肥好、磷肥亩施300斤、磷肥搅拌得好、追的肥料灵、种的适时、浇水好。
看到没?这才是粮食增产的绝对决定因素。但有人就是一直在很顽固的混淆是非,别有用心的用一些年份的粮食产量与七十年代的粮食产量做对比,以证实自己观点的正确性。可这些人都犯有一个共同的毛病,就是从来不提化肥使用量的增加、良种的改善及灌溉条件的改善,这都不过是自欺欺人的一厢情愿而已。
这个问题不需要再讨论了,收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