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汽车行业的一员,个人一直认为,造车是有门槛的一个事,它不是娱乐圈,不能讲究以流量为王。上至车企的掌舵人,下到流水线员工,面对汇聚2万多个零件的汽车,汽车人要有敬畏之心。

现如今,车圈的流量话题一棒接着一棒,俨然有几分娱乐圈的戏剧演绎,车企之间明争暗讽,你方唱罢我登场,其乐无穷,惬意快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余承东与何小鹏因“AEB”激烈争论到握手言和,紧接着李想用“增程将替代多挡PHEV”的话题翻起新篇,再来到“大秦军陕团”造出了“方程豹豹5高速油耗18L”的闹剧,如今闹得沸沸扬扬的懂车帝冬测话题,再把各方汇聚于议论的旋涡中心。

说起懂车帝冬测为何引起众怒,毫无悬念是测试结果引发多家车企“不满”。问界M7、吉利银河L6、魏牌蓝山DHT-PHEV三者达成率分别为31.60%、32.32%、44.78%、尤其是问界M7、吉利银河L6几乎是垫底的存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针对懂车帝冬测,越来越多的车企大佬加入了质疑“懂车帝冬测”不严谨的队伍中,华为余承东率先开怼,他认为:“冬测是坑人的测试,误导民众!科学与严谨才是应该遵循的基本规则!”

冬测事件已经引发问界、吉利、长城、起亚等多家车企高管下场开撕,目前该话题在微博引发超过3.9万人次的讨论,喜提热搜榜前列。(事件的发展脉络如下图)

懂车帝冬测结果是否可信,是测试车辆的车企方尤为关注的资讯,懂车帝作为国内三大垂媒之一,随着各类大型测试项目举办,影响力与日俱增,所以测试结果对各车型的后续销售影响想必有较大影响,各大车企大佬接连否认结果,不难理解。

我想和大家聊的话题,并非懂车帝冬测的严谨与否,而是未引起大家关注的数据安全与用户隐私的边界问题。

随着新能源迅速崛起,几年时间渗透率快速突破35%,新能源引以为傲的OTA功能,让用户体验到与时俱进、常用常新的新鲜感。

而另一面,OTA升级也给车企端留了一道后门,车辆的一举一动在车企端的后台几乎是透明的状态,用户的用车隐私已然是一个亟待行业关注的问题。

问界、长城、吉利等车企“硬刚”懂车帝,质疑对方测试不严谨的证据来自于车辆的后端数据。

问界官方则宣称测试车辆在整备阶段,空调制热共计71分钟,车辆在此期间有十余次的开关车门、车窗的操作,甚至还清楚其中一次时长超过3分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长城汽车表示,后台数据显示测试车辆存在60-72分钟的长时间整备、十多次开关车门、开关车窗操作,就连车辆打开座椅加热都一清二楚。

吉利汽车也调出吉利银河L6、领克08 EM-P后台数据,官方的记录非常详细。怠速时间、开门次数和时长等等皆有记录。

多家车企晒出车辆详细的动态数据,站到用户的角度细心一想,不禁令人细思极恐。车企公布车辆的行车数据,算不算侵犯个人隐私?据我了解,尤其是新能源车企,除了上述说到的几家品牌,还有特斯拉、比亚迪、蔚来、埃安等均具备所谓的车辆行车或电池运行的监测功能。

车企为了收集车辆的运行状态,助力车辆更新、迭代或OTA升级提供数据参考,以及监测电池运行安全,保证用户用车安全,车企的确需要掌握车辆工作的详细动态,收集车辆数据亦是行业内车企的共识。

当然,车企收集车辆的运行数据,有好的一面也有风险的一面,如果车企伸手越过界,没把控好分寸感,非法收集用户的语音、视频画像等信息,结果难以预想。往坏的想 ,不亚于个人行踪完全裸露在网络的另一端,犹如被人时刻监视着,存在数据黑洞的隐患。

如今,越来越多的共识认为,消费者全款买下车辆,车辆的所有权理应归属用户,包含车辆的加速/刹车、行车轨迹,其他功能的运行数据等等。实际情况则是,车辆的行车数据一般存放在车企端,车企的决定权更高,能否合法合规利用,决定权全在车企。

当然也有另一种看法认为,车辆的行车路线、刹车、电量、电池运行数据等算是一般信息,称不上敏感信息,不应该归为侵犯隐私的范畴,唯有涉及录音、摄像等信息的收集才算侵犯个人隐私。

总之,目前仍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实际操作层面也是模棱两可。虽然《个人信息保护法》也有关于隐私信息的说明,不过各方对车辆行车数据的解读仍有较大的分歧。值得庆幸的是,随着车主的维权意识日益增进,也在督促车企在调用车辆行车数据时更为谨慎。

譬如,此前发生的方程豹豹5油耗18L事件,比亚迪在发通告时也相当严谨,为了回击“大秦军陕团”当事人不合理的高速油耗测试,发通告时用了如“应警方要求”的字眼也是合理避开侵犯用户隐私的一种正确的说词。

虽然调取用户的行车,被部分网友认为涉嫌侵犯用户隐私,但如上文说道,官方合理地回避了“大秦军陕团”的姓名、电话、身份证等信息,只披露出超速、急刹车、开空调等车辆运行数据,法理上似乎也说得通,不会形成较大的排斥,毕竟“方程豹豹5油耗18L事件”是一次有意的抹黑报道。倘若模糊了边界,不论哪一家品牌都会受到反噬。

最后,电动化转型之下,汽车迈入智能化的新阶段,车企收集用户的用车信息是难以避免的。我们在享受OTA升级带来的常用常新的体验之余,另一面又不得不接受车企收集个人的用车行为习惯。但,用户的隐私和数据安全如何维护好,这需要车企的自律和行业法规的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