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团山东省委启动实施“百万大学生进社区”实践项目以来,青岛科技大学机电工程学院团委结合校团委工作要求,立足党政所需、青年所盼,与多市基层社区密切协作、双向奔赴、精准赋能,聚焦“四个强化”,合力推进“百万大学生进社区”社会实践工作走深走实。活动开展以来,共引导3156名青年学生向50余个社区报到,服务范围覆盖山东省16地市,服务总时长破万小时。学院青年切实参与基层治理,不断提升社会化工作能力。

强化组织化动员,突出体系队伍建设。一是加强顶层设计,制订《青岛科技大学机电工程学院“大学生进社区”社会实践工作指引(青科大机电团字[2023]6号)》,进一步明晰工作方案,明确组织结对、开展服务、认证评价等工作职责;组建由学院党委副书记牵头、学院团委多个部门齐抓共管的工作组,确保工作推进抓得住、推得动、落得实;构建“团支部+学生社团+社区”的结对模式,促进学生团支部、志愿服务类社团与校外志愿服务组织和基层社区的碰撞交流、优势互补。二是聚焦团队建设,组织学院青年博士、专职团干部、优秀青年教师担任实践团队指导老师,形成“专业教师+思政教师+团干部”的工作体系,由指导老师为学生做专题培训,指导设计实践项目,扎实开展专项集中实践。三是注重思想引领,将“青马工程”培训班和“百万大学生进社区”平台有机结合,打造“小青马进社区”品牌,引领青年学生在躬身实践中汲取精神力量、磨砺坚韧品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强化社会化推进,突出校地双向赋能。坚持党建带团建,统筹用好校内外资源,探索形成党建引领、团建互促、社会融入的共建格局。一是推动骨干兼职,学院5名团员青年担任区、镇(街道)团组织兼职副书记,打通资源社会化渠道,为团支部开展工作赋能,为青年学生提供实践机会。二是促进资源共享,联合青岛市、德州市、枣庄市、滨州市等山东省多个地市的基层社区实践协同推进机制,新建7个大学生社区服务结对报到基地,与社区青春行动、青年志愿者服务社区行动紧密结合,校地双方共建实践项目、共享实践成果。三是多方驱动发力,学院团委主动争取政府机关和慈善基金总会支持,累计投入资金2万元,持续优化大学生实践场景体验,将“百万大学生进社区”参与情况纳入学生综合考核评价指标内容,在实践结果价值应用上推动校内校外、团内团外相衔接。

强化项目化推进,突出实践品牌打造。紧盯党政关注、群众关心、青年能为的领域,围绕基层治理、乡村振兴、就业创业、弱小帮扶等方面项目化推进实践活动。一是坚持需求导向,定期更新实践计划并点对点送至社区,利用学院“大学生社区报到”QQ工作群发布工作内容,实现“点单式”选择志愿服务。二是培塑巩固品牌, 以发挥专业优势、服务社区群众为宗旨,结合专业特色,携手打造“青春益爱,追‘锋’基层科普课堂”、“青春力行,禾乡智兴”乡村振兴服务队、“强国有我,‘核’你一起”两弹一星精神宣讲等社区实践品牌项目,针对不同社区情况,形成28套定制方案。三是提升科技含量,依托学院专业特色,精准实施特色化实践项目,开展留守儿童科技普及教育,带领参观学院重点实验室,聆听泰山学者团队讲解与指导,在实践活动中厚植家国情怀和科创报国精神,激励青年学子接续奏响时代强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强化制度化保障,突出常态实效开展。创新完善工作机制,以制度化推动常态化,确保社区实践工作落地见效。一是坚持调查研究,学院团委规定在活动开展前,实践团队通过会议调查、访谈调查、实地调查、抽样调查、问卷调查等形式在多个街道社区、学院青年学生、学院团干部等不同范围内开展方向性研究,确保实践内容对焦痛点短板。二是完善制度体系,形成由宣传发动、项目实施、供需对接、品牌凝练、评价总结构成的“五环节”全链条工作体系,将“百万大学生进社区”社会实践项目纳入学院团员和青年主题教育重点事项清单。三是推进常态长效,坚持每天线上沟通的日常报到、每周至少一次集中报到、与寒暑假“返家乡”社会实践相结合的阶段性报到相结合,精准对接社区需求和重点项目,学院团委—班级团支部—学生社团协同发力、主动服务。

2023年4月以来,数千名青年学子投身进社区实践计划,参与社区治理、开展课后服务、组织社会调查、开展文体活动、促进基层团建等多种实践,获人民日报、学习强国、大众日报等多家主流媒体报道百余次。接下来,机电工程学院将继续依托“百万大学生进社区”社会实践行动,将大学生志愿服务融入基层社会治理,推动社会实践活动常态化、长效化和品牌化发展,引领广大青年学生在服务人民群众中展现新时代青年价值,传递新时代青年力量,为社区及城市发展注入青春动能。

(通讯员:于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