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越是看似错综复杂的问题,越是要赶快回归原点,依据单纯的原理原则做出决断。那些棘手的、貌似无法解决的难题,只要正面面对,以真诚的目光,根据单纯明快的原理,从是非、善恶的角度判断就能解决。

我们应该具备把事情简单化、直接抓住事物本质的“高层次的眼光”。

本文摘取了稻盛先生著作中的精彩内容,希望您品读完后能有所启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抓住本质,复杂问题简单化

在和很多朋友聊天过程中,我发现了一种特别愉快的交流。我们常常会因为某种困惑抛出问题,再逐渐谈感受和理解,过程中,我们会就这个命题来来回回抛球接球,最后发现:我们最初讨论的是A,但最终我们认为,问题的本质其实是B,而并非是想象中的C。我们多数情况会头疼医头脚疼医脚去找解决A 的方法,或者按照C去找答案,但最终,我们应该回到B,去寻找B对应的答案Bx。

比如,当我们讨论中年危机的时候,我们在讨论什么?

中年危机——>没办法在保持高薪的前提下跳槽——>没办法保持长久的职业竞争力——>没办法获得面向未来5-10年职业高速发展的能力积累——>在可以舍弃高薪的可接受范围下如何进入一个理想行业+平台。

问题到这里,已经从最初那个仅仅为了应付生活勉强讨得「高薪饭碗」,变成了面向未来「通过进入一个行业赛道来获得职业提速」。

哪个是表面现象,哪个是灵魂拷问的本质?

停留在高薪,我们的选择和思考必然就是寻找钱最终的答案——以及为了钱,能否做出健康、时间、家庭陪伴的牺牲?

快进到「进入高速发展的行业赛道」,我们要思考的是——哪些高速发展的行业和我的技能/ 心理/ 核心优势距离最近,以及转换的可能性和存活几率最高?

它们得出的结论迥然不同。这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定义问题的过程。

但通常,我们的大脑是懒惰的,我们的心灵也很难承受思考这些问题本质的痛苦和煎熬。因为思考本身也喜欢走捷径,它也喜欢按照最舒服的方式和惯性前进。

在一个内训课程中,我学到了这个小小的诀窍——5问为什么,帮你清晰的定义问题的边界。

你可以顺藤摸瓜不停的拷问自己:A为什么?这个是为什么?有了B之后呢?

就像我在社群里看到的一些转型跨界的问题一样:到底是胜算几乎没有,还是,你要定义的本身是跨界中做到「能力匹配」的这个核心问题怎样解决?那么,「能力匹配」最终考察的是什么,在经验不匹配的情况下,在短时间无法积累点对点直觉、手感甚至执行操作的时候,你靠什么在一个新的行业立住脚,存活下来?

新岗位需要什么能力?这项能力需要具体完成哪些具体任务?你没有这个岗位经验,你怎么快速顺利完成?你不能完成,是因为你根本不知道方法,还是不知道在哪里学习,还是你学的不够快?

不知道需要哪项能力属于调研不深,对岗位认知模糊。

不知道方法属于没有找到解决问题方法的路径,以及如何进行求助的战术问题。

学得不够快,那要回到学习效率,以及学习的方法上。

不能清晰的定义问题,会让人所有的讨论和思考都停留在现象表层——并且,你会again and again,一再迷恋停留在表层。

5问为什么,会非常快速的带你离开你习惯的那个平面,有机会打开一扇门,走到一个没有预想过的黑色世界。但只有穿越这个长长的隧道,你才能通向问题的本质,进而找到问题的答案。

正如著名数学家广中平佑先生所言:

“看似复杂的现象,其实不过是简单事物的投影而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勇于在“漩涡中心”工作

为了推进公司或团队的工作,无论做什么事情,都需要有一个精力充沛的、起核心作用的人物。

这样的人将成为全体人的中心,宛如一股上升的气流自平地而涌起,将全体人员卷入,带动整个组织一起行动。像这样自己主动带头、带动周围的人把工作有声有色地开展起来的人,我把他们称作“在漩涡中心工作的人”。

无论什么工作,一个人单枪匹马总是很难做好。你一定需要上司、部下以及周围人的协助才能顺利展开。

然而,如果你不是漩涡的中心,只在漩涡周围咕噜咕噜地跟着大家转,就很难体会到工作的真正乐趣。让自己进入漩涡中心,你就能品尝到工作成功之后醍醐灌顶的欣喜之情。

那么,怎样才能卷起漩涡呢?

一个组织里总有这样的人:没有谁来要求他做,他却自己主动提议要干这干那。如果能开口说出这样的话,那么此人就是“在漩涡中心工作的人”,他就有希望成为团队的领导者。

敢于说这样话的人,不是为了装样子给别人看,而是真的热爱工作,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只有这样的人,才有这种魄力。

热爱工作,就不会单纯按照上司的指示办,就会有自己“制造漩涡”的、自主努力的冲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乐观构思、悲观计划、乐观实行

以前,我在冒出新想法、新点子时会召集干部征求意见,“我闪过这样的念头,你们以为如何?”

每当此时,那些一流大学出来的优秀人才总是反应冷淡,他们总是告诉我,我的想法是多么脱离实际,多么缺少根据。

他们的意见自有一面之理,他们的分析也相当敏锐,然而他们列举的全是“不能成功”的消极理由。再美好的想象之花,经他们冷水一浇,也难免萎缩凋零。本来可以做成的事情也做不成了。

经过几次这样的教训以后,我就更换了商量的对象。每当要开展新的、难度大的工作时,就不找那些头脑聪明、却将聪明头脑用于悲观分析的人商量,而找一些理性不足、感性有余的人,这些人对我的提案总是很有兴趣,总是赞同:“很有意思,一定要试试。”我就将他们集合起来商讨大事。

或许有人认为我这种做法太荒唐。但是在事情的构思、构想的阶段,恰好需要这种由乐观派营造的乐观气氛。

但是将构想转到具体计划时,情况就完全不同了。这时应该基于“悲观论”,设想各种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仔细、慎重的分析,制定周密的计划。大胆和乐观归根结底只是在构想的阶段有效。

然而,到了计划付诸实行的阶段,就要再次强调“乐观论”,坚定地采取行动。就是说“乐观构想、悲观计划、乐观实行”,这是成就事业、变理想为现实时必须的态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事先“看见完成时的状态”

想要成就某项事业,就应该时时描绘这一事业的理想状态。同时,对于实现这个理想的过程也要反复思考,直到“看得见”这个过程为止。这一点很重要。

就是说,不仅要有“想这么干”、“想做成那样”的强烈愿望,而且要在头脑里反复周密地推敲这个愿望实现的具体方法,将这个愿望实现的过程预先在头脑里进行模拟演练。

就像下象棋,可走的棋步有几万种之多,通过一次次排练,在棋谱中消除错误的方法。

这样就可以拟定出切实可行的计划。

当你对事情的各个细节都有了明确的印象,最后的结果一定是成功。

最初只是理想,然后逐步与现实接近,最后理想与现实的界限消失,好像理想已经实现。

这种实现的状态,已经完成的形象,就会在头脑中,或者在眼前鲜明地呈现:不是黑白色,而是要以鲜明的“彩色”出现——更逼真、更自然的状态。

反过来说,缺乏强烈的愿望和深入的思考,事先看到结果,那么事业和人生的成功都是靠不住的。

比如,在开发新产品时,满足客户在规格、性能方面的要求当然是必要的,但仅仅如此还不够。

新产品必须达到一种理想的水准,就是你反复思索、模拟演练时所“看见”的那种完美状态。否则,即使达到了客户要求的标准,也不是好产品,无法得到市场的普遍认可。

以前,一位与我同年的名牌大学毕业的研究员,他与部下经过几个月的艰苦努力,做出了一件新产品。但我只看了一眼,就冷冷地说了一句“不行”,退还给他。

“为什么不行!这个产品的性能完全满足客户的要求啊。”他很不服气地顶撞我。

“不对!我期待中的是更高水平的产品,首先颜色就太暗淡。”

“你也是技术出身,什么颜色不好,请不要讲这种带情绪的话。这是工业品,请给予科学的、合理的评价。”

“不管情绪不情绪,我原来头脑里看见的就不是这种灰暗的陶瓷。”

因此不行,我命令他们重做。他们付出了辛苦、产品却被退还时心中的怒气,我都能体会。但是不管怎么说,做出来的东西与我事先想象中看到的东西有明显差距——虽然仅仅是外观上的差距。

后来,他们经过反反复复的试验,最后终于成功地做出了非常理想的产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敢于“走别人没走过的路”

“我们接着要做的事,又是人们认为我们肯定做不成的事。”

这是得过新闻界最高荣誉“普利策奖”的美国著名记者戴维·哈尔伯斯坦先生所引用的我说过的话。戴维在其所著的《下一世纪》一书中,专门用一章的篇幅,讲述了京瓷及其创业者,也就是我的故事。

他说,京瓷自创业以来,稻盛就以这样的气魄不断开发新产品,不断向新事业发起挑战。

确实,回顾我自己走过的人生,人们都熟知的“走惯的路”,我从未涉足过。昨天走过的路,今天再走一趟,或者去重复别人已经走过的路,这与我的天性不合。

我总是选择别人没走过的新路,一直走到今天。

当然,这样的道路绝非平坦,因为谁也没有走过。“铺装平整的大道”是大家都想走的、大家正在走的路。在那样的大路上跟着别人亦步亦趋没有趣味。若只知步别人的后尘,则绝不能开拓新的事业。

同别人干一样的事,很难期待获得出色的成果,因为那么多人走过的路上不会剩下什么有价值的东西。

而无人涉足的新路,尽管寸步难行,却可以有许多新的发现和巨大的成果。我一直这么想,也就这样一路走来。

实际上,那些没人敢走的泥泞之路,行走虽然艰苦,却通向难以想象的光明灿烂的未来。

为了帮助大家做好人才盘点工作,新南洋海外教育重磅推出《基于组织战略的人才盘点认证训练营》。这是一门有逻辑、有工具、有方法、有实操、有咨询案例的非常系统的一门组织与人才盘点课,学习后你将收获:

  • 系统了解组织与人才盘点的底层逻辑,全流程实操方法与工具,从业务战略到人才战略;

  • 通过盘点驱动业务人才管理决策,提升人才发展能力。

提升职场竞争力

赶快点击下方小程序

预约思源汇公开课试听

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