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杨稼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年寄居在东昌电影院的工行浦东分行

转眼工商银行浦东分行已经成立三十多年了,想起我们在浦东分行初创开业时经历的艰辛日子,依然令人激动而难以忘怀。

筹建阶段全体筹备小组成员起先全部挤在浦西南苏州河路原资金市场的楼上,行长和员工全部挤在两个办公室里“联合办公”。后来好不容易租到了靠近市府浦东新区开发办的东昌电影院旁二层近千平方米的裙房作为浦东分行办公地址。当时的陆家嘴沿江地区,除了船舶大厦稍微像样一点外,基本是片片农田;再像样点的就只有原烟草机械厂、利华造纸厂和上海棉纺织十厂等国有大中型企业的厂房、办公楼。来到浦东,领导布置的第一项工作就是召开“浦东地区贷款客户信贷关系划转“银企沟通会’”,让我担任联络员,并参与东方明珠项目评估的前期准备工作。当经历从厂区、办公楼到农田的极大反差后,我当时多么祈盼能像浦西驻厂信贷员那样,有个像样点的“窝”作为奋斗基地。但是万万没有想到,以后两年自己的工作重点却是发放拆除上述这些厂房、办公楼的拆迁项目贷款,但也正是这些工作,换回了三十年后陆家嘴的辉煌。

浦东分行在《浦东开发》杂志上刊登的广告

建行初期的浦东分行,没有班车没有食堂。起先,大家都各显神通,挤公交乘轮渡到行。到吃午饭时,浦东分行办公地周围的小吃店、大排挡旁,到处是工行的同事,每天生煎、面条,成为当时“街头一景”。后来条件稍好一些,有了几条班车线,配置了微波炉,可以热饭菜。有一段时间里,我还每天上午挤出时间用微波炉为同事们烧饭,虽然有点“不务正业”,但解决了就餐难题,又融洽了同志间的感情,还是很开心。

记得信贷业务部刚组建没几天领导就要了一辆“依维科”,拉着我们在金桥、外高桥地区跑了整整一天,摊开《浦东开发规划图》,在田间路旁,现场讲解远景规划和开发意义。当时,面对急需发放的数亿元的项目贷款,信贷人员齐行动,几乎没有上下班的概念。那时候办公电脑很少,没有相应的计算系统软件,项目报告和评估(含27 张计算表)都是手工操作,每一道基础数据的计算必须万分仔细,如果错了,就会影响最终计算结果,要推倒重算。一份完整的项目贷款申请资料光抄写一遍就需整整3天时间。在那些日子,我白天深入企业摸项目情况,排测算数据,晚上回家后挑灯夜战,几乎天天到凌晨二、三点,创造出每4-5天就独自完成一份项目报告和评估计算的速度。这样坚持干了二个多月,完成了近十个项目。

浦东开发30多年来取得的成就,是与包括工行人在内这样一大群不计报酬披星戴月“垦荒牛”的奉献分不开的。凡亲生经历过这段历史的人,也是无法忘怀的。

“上海市银行博物馆”官方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