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随着国内新车增速变缓,车险市场规模也已脱离高增长时代,由增量进入存量竞争。今年以来,车险市场竞争更是加剧,为抢夺车险市场份额,部分财险公司通过赠送洗车券、返佣等方式吸引投保,车险手续费率加大,总体成本攀升。

进入年度收尾阶段,部分保险公司为冲业绩,“拼手续费”现象愈演愈烈,导致成本激增,经营压力变大。据国联证券非银团队统计数据显示,2023年前三季度有32家财险公司亏损,占比37.3%,中小财险公司中出现亏损的数量明显增加。

显然,为冲业绩的上述这些行为实属是“杀鸡取卵”,车险综合改革给车险经营带来一定压力,但也倒逼保险公司精细化经营、精益化运营、精确化管理,车险经营必须回归理性经营,提升质量,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01

双重因素导致44家财险车险亏钱

作为财险公司最重要的车险,2023年前三季度车险保费收入累计6415.52亿元,同比增长5.70%。2023年前三季度车险行业累计承保利润为78.04亿元,同期减少106.68亿元。

截至10月底,行业车险综合成本率已达到98.8%左右,其中有44家财险公司车险综合成本率超过100%,经营压力较大。以财险“老三家”为例,今年前三季度,人保财险、平安产险、太平洋产险的整体业务承保综合成本率分别为97.9%、99.3%和98.7%,分别同比增长1.7个、1.6个、1.0个百分点。

据市场观察分析,车险综合成本率上涨其主要原因是车险手续费提升和赔付率上涨双重因素导致。以2023年上半年数据为例,车险行业综合费用率平均值为27.85%,比2022年同期明显提升,平均值高出1.13个百分点,行业“拼手续费”现象依然明显。

从赔付端看,北京、河南等多地暴雨灾害对车险经营产生了重大影响,到今年10月底综合赔付率约71.1%,较去年同期上升2.3个百分点。由此造成手续费和赔付率持续上涨,综合成本率持续走高,行业性亏损压力持续加大。

#02

监管高度关注“有效管控费用”

今年下半年,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连发两份车险市场管控文件,要求巩固车险综合改革成果,提高车险服务质效。

6月,原中国银保监会财险部下发《关于规范车险市场秩序有关事项的通知》提出,将加强监管统筹联动,强化现场检查调查,短平快、稳准狠,严肃查处违法违规行为。

9月,金融监管总局下发《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办公厅关于加强车险费用管理的通知》,提出了12条举措,加强车险费用内部管理,持续健全商车险费率市场形成机制。

但从实际执行情况来看,车险市场仍存在不合理竞争的现象,部分机构和地区高手续费竞争等问题依然存在。

业内人士分析指出,今年车险市场“拼费用”现象有所抬头,一方面是汽车实际出行率、出险率等指标整体略低于保险行业预期;另一方面,新车保险市场竞争十分激烈,因此,“拼费用”抢市场的现象再次局部出现。

#03

行业头部牵头,自律协议接踵而至

为抑制这种现象,在监管高压态势持续的情况下,保险行业相关举措频频而出。

11月,中国保险行业协会下发《关于扎实做好车险行业自律工作的通知》,再次强调各地要加强行业自律工作,推动各项政策落地见效。湖南省、安徽省、岳阳市、攀枝花市、通辽市保险行业协会先后组织召开车险合规经营推进会、车险自律座谈会、车险合规经营自律公约执行情况工作检视会等。同时,也有多地发布自律公约,旨在杜绝险企通过赠送加油卡、预付卡等方式进行返现返利,要求严格执行车险保费“明折明扣”。

此外,保险公司也动作不断。包括人保财险、平安产险在内的8家头部财险公司制定签署了《车险合规经营自律公约》,自主缔结自律公约,主动规范车险市场秩序。从签署《公约》的公司来看,前三季度的综合成本率由高至低分别为太平财险、大地保险、国寿财险、平安产险、中华财险、阳光产险、太平洋产险、人保财险,分别为100.8%、100.4%、100.2%、100.1%、99.6%、98.7%、98.5%、97.7%。

总体来看,保险行业协会再推车险自律,其用意已不言自明。督促行业切实转变经营理念,降低发展预期,刹住手续费恶性竞争之风,降低车险行业综合成本率,真正从重视业务规模转向重视客户经营。

随着监管关注持续加大,配合人保财险、平安产险等巨头险企带头签署车险合规经营自律公约,相信有望扭转行业风气,遏制价格恶性竞争乱象,共同推动车险行业的协同发展,实现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