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文/ 鬼谷信

有一个人生真相,你要知道:很多人以为,人在职场混,个人的业务能力越强,就越容易上位。

这个观念恐怕是个误区,因为每个人的实力都可以分为硬实力和软实力。

所谓硬实力就是,别人干不了的事,你可以,那你够硬。

所谓软实力就是,别人觉悟不够,你觉醒了,那你够软。

每个人的上位都讲究软硬结合,拼的是综合素养。硬实力是门票,保证你能上台唱戏。软实力是护身符,保障你能笑到最后。

只可惜,这世上的多数人,足够硬,却不够软!

三国真的有英雄吗?原本阿信认为是没有的,可是我脑海里始终盘悬着一个人的身影。多年以后,我方才惊醒,这个世界上既然有枭雄,有奸雄,自然也会有英雄,

我心目中的三国头一号英雄人物,名叫孙坚。

或许是因为儿子的名号太响了,孙坚一直被称为“孙权的父亲”。乍听以为是贬义,但是孙坚的两个儿子确实不得了,即便是曹操看见他儿子也会情不自禁的羡慕道:生子当如孙仲谋。

可见孙坚作为家长的教育能力确实不一般,果然江浙地区的家长喜欢“鸡娃”是老传统。如果仅仅如此,那孙坚也只是个普通人而已。其实他是少年成名,当年曹操、袁绍在飞鹰走狗、不务正业之时,少年孙坚就已经是威名赫赫的“名捕”了。无论是海盗胡玉、大盗许昌、逆贼边章这些人,在孙坚眼里充其量是妥妥的“小趴菜”,打起来完全不费吹灰之力。

如果说东汉末年要评比劳动模范的话,那孙坚定然榜上有名。哪里有困难,哪里就能看见孙坚的身影。如果打几个小蟊贼,显然我们依然不能把孙坚称为英雄。所以接下来,太平道张角作乱,孙坚冲在最前面,而且战功卓著,史料记载“孙坚大破贼寇”。因此,孙坚被任命为“别部司马”。

这个“别部司马”很有意思,我们真的可以望文生义,就是老板在奖赏员工的时候,对于那些业绩突出,却又不是自己嫡系的人,往往会给与一些听起来好听,却没有实际意义的奖励。

显然,孙坚这个业绩骨干就不是老板的嫡系,只给了个虚名。我突然想起了一个人,孙坚彼时的状况就像独立团的李云龙。

打是真能打,哪里有危险,哪里就有他们。但是在提拔问题上,领导的态度总是很暧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关于提拔这件事,李云龙看得比较轻,认定只要业绩做得好,被提拔是迟早的事情。孙坚也是这么想的,妥妥的东汉救火小队长。

彼时凉州的边章、韩遂作乱。司空张温点名要孙坚跟自己一起。于是,孙坚跟东汉中郎将的董卓成了同事。

孙坚看董卓不顺眼,理由是凉州董卓对乱贼视若无睹,甚至在开会时,话里话外都对领导张温不敬。孙坚看不下去了,他做出来一个建议,差点改写历史,他建议张温杀掉董卓。

结果,张领导迟疑了,说什么董卓是地头蛇之类的。孙坚甚至列举了董卓有“怠慢无礼”、“扰乱军心”、“不听号令”三条罪状。结果,我们都知道了,孙坚因此得罪了董卓,而领导压根置若罔闻。

被领导否定了,孙坚其实无所谓,因为他确实太猛了,他坚信只要继续冲锋陷阵,就会有个光明的未来。果然,不久就成了长沙太守。殊不知,东汉公司不久后就要倒闭了。

关于孙坚的这个长沙太守,史料仅寥寥数笔。其实无比凶险。彼时区星带领一万多人围攻长沙。孙坚打下来是太守,如果打不下来,他就人头落地。所以,孙坚到底有多猛呢?

他以一敌三,在长沙、零陵和桂阳对战区星、周朝和郭时,并且全部获胜。这时候,连朝廷都不好意思了,勉强给他封为乌程侯。

那一年,孙坚32岁,他有个同事跟他是同年的,名叫曹操。从职务上看,寒门出身的孙坚得到乌程侯的爵位,无疑是跑赢了高干子弟曹操的。

当那些权贵们沾沾自喜地说:出来混,能打有个屁用,讲究的是背景。

孙坚无疑用自身实力作了最有利的反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该来的总会来,那个让所有人闻风丧胆的董卓来到了洛阳,玩起了“挟天子以令不臣”的游戏。袁绍跑了,曹操也跑了,却有一个人两眼发光。

你懂的,定然是孙坚。

看着董卓在洛阳无法无天,袁绍带着所谓的反董联军却在一直观望。很多人批判他们,其实没说到点子上,这些人的行为逻辑本质上是官僚作风,主打一个勾心斗角,目的也很简单,利用手腕削弱潜在竞争对手的同时,尽量多捞好处。所以希望别人出头,自己黄雀在后。

这些人是业务标兵孙坚看不起的,所以站出来了。有趣的是,董卓也站出来了。仇人见面分外眼红,董卓是个记仇的人,他还记得孙坚当初建议杀掉自己的旧恨。

两军对垒了,一开始孙坚无疑是处于劣势的,为了干掉孙坚,董卓甚至派出了他的王牌,吕布和胡轸。猛人吕布对战猛人孙坚,这原本应该是高手对决,可事实并非如此。阿信其实并不理解,为什么人们把吕布称为天下第一猛将。你要知道,吕布其实是秘书出身,典型的文职。

有趣的是,吕布对于孙坚这个对手,其实并不上心。彼时,他更热衷于窝里斗,想方设法地要干掉同事胡轸。前面说过,这属于典型的文官集团的官僚习气。

吕布这么一搞,胡轸郁闷了,华雄更郁闷,自己的项上人头就这么被孙坚拿下了。董卓更是万万没想到,一个小小的孙坚居然那么能打,于是秉承打不过就拉拢的原则,亲自写信给孙坚,希望跟他当儿女亲家。

好个孙坚,收到董卓的信以后,只说了一个字:!

干他

结果,东汉末年最神奇的一幕出现了,原本被寄予厚望的联军在吃瓜,原本不被寄予希望的孙坚追着董卓打。

更诡异的是,洛阳城居然被孙坚打下来了。

这时候的孙坚的名望达到了顶峰,接下来,他应该为自己考虑了。

老天爷生怕暗示地还不够明显,甚至把皇帝的传国玉玺都送到了他的手上。可是孙坚不为所动,依然希望以打工人的身份生存。如果,老天爷会说话的话,他肯定会问一句:

“哥们,我给的暗示还不够吗?”

无论如何,孙坚都应该量权天下了,要么自主创业,要么给自己找个明主。

这时候,人的认知能力就凸显出来了。在东汉末年,最早的觉醒者是董卓,然后是袁绍,紧接着是曹操。这些人的一切行为路径都不约而同地选择充实自己,袁绍在招兵买马,扩充粮饷。曹操在刻苦学习,拉拢人心。

可是,人生已经到达巅峰的孙坚在干什么呢?论能力,论业绩,论人品,他不愧于英雄二字。但是论判断力,

对不起,他连二流都算不上,顶多是三流的。一个人有着一流的能力,三流的城府,那其实是很危险了。想当英雄,就意味着会有巨大的牺牲,更容易被人当刀使。

比如,孙坚的悲剧源于他投靠了袁术。你没看错,无论如何,这都是一把臭棋,他跟错人了。所以,既然上天给你的,你不要。那么上天就会跟你开个玩笑。孙坚最终是作为一个工具人,死在了袁术和刘表争地盘的斗争中。

这就无比讽刺了,一世英名,也挡不住一支冷箭。

在人生的最后光景里,孙坚觉醒了,他发现自己最缺乏的其实是决策与权谋的能力,所以他给他的两个儿子,一个取名孙策,决策的策。一个取名孙权,权谋的权。作为底层出身,靠硬实力拼出来的孙坚,终于还是明白了:小人物出来混,不仅要靠能力,要靠背景,更是要靠头脑的。

正如史书对他的评价“生性阔达”,孙坚这个人太过豁达,不爱计较,这是优点也是缺点。如果一个人太豁达,就意味着这个人不够精明,对人对事缺乏基本的判断力。最终,孙坚误判了时势,错估了人心。

所以,他希望他的两个儿子,不要重蹈他的覆辙,辛苦了一生,看起来光鲜,却只给别人做嫁衣裳,误了卿卿性命。

众所周知,鬼谷道阿信的主业是研究鬼谷子智慧的。经常有鬼谷道友问我,如果只学鬼谷子的两个手艺,建议学哪两个?

在阿信看来,第一推荐的自然是讲究“积弱成强,以迂为直”的《谋篇》,鬼谷子希望我们通过谋略而掌握权柄。第二推荐的自然是讲求“权衡利弊,当断则断”的《决篇》,鬼谷子希望我们通过权衡利害关系而做出合理的决断。

一个人如果不懂谋划,靠硬实力撑着,即便有主角光环也走不了多远。一个人如果不懂决断,在对的时候做出了错的选择,依然会把自己活成悲剧。

所以答案显而易见,真正能笑到最后的人,往往好谋善断,他们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同时他们知道自己应该怎么做。

否则,哪怕上天眷顾你,把机会送到你手里,恐怕你也把握不住,硬是会靠实力把自己活成了人生输家!

阿信希望,这只是孙坚的命运,而不是你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