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资深球迷,自1995赛季开始就关注CBA联赛。看了28年的CBA联赛,发现了一个不可思议的规律:CBA球员在20岁-25岁之间的进步普遍不明显。

CBA球员的四种类型: 20-25岁成长不多

一是出道即巅峰型。王哲林是典型代表,王哲林在CBA的新秀赛季就能拿下场均20+10的数据,此后他在CBA基本维持了这个水平,甚至有些赛季还不如新秀赛季的表现。王哲林类似的球员还有北控的王少杰、山东的睢冉、北京首钢的朱彦西等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二是年少成名型。这类球员如今不多了,是CBA早期时很多不满18岁就进入CBA打球的运动员。等到他们20岁时,已经打职业联赛4-5年了,很成熟了,也就很难再进步了。代表人物是王治郅、郭艾伦、李晓旭、翟晓川、王子瑞、孟铎等等。

三是不温不火型。这类球员比较多,他们从进入CBA时,就是球队主力,会打个8-10年的主力。典型代表有北京首钢的王骁辉、辽宁队的刘志轩、山东队的吴科等等。他们在20-25岁之间的数据表现通常十分稳定,不怎么增长,也不怎么下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四是戛然而止型。刚出道时很惊艳,打着打着却销声匿迹了。这类球员打到20-25岁或者遇到伤病、或者遇到合同问题,不但没有成长,反而慢慢的消失不见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原因分析:为何20-25岁涨球的CBA球员不多呢?

一是基本功不够扎实。年轻时凭借身体天赋进入了CBA,当经验丰富了之后,因为基本功不那么扎实,就变成了一名特色型的功能型球员,却发现能提升的空间并不大。

二是CBA体系相对比较封闭。CBA球员的流动性一直都不高,一名球员一旦进入了成年队,基本就是固定位置会打一段时间,这段时间面临的岗位竞争压力并不大,也就没有太多的成长驱动。

三是伤病和医疗保障。CBA球员的运动健康保障不像NBA那么的先进,球员也有因为运动伤病造成的状态提升缓慢。

四是外援结构导致。CBA以外援来主导战术,本土球员基本是配合型的角色定位。这种定位比较容易导致角色固化、表现平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