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本文系【医学人物周刊】原创,如需转载请添加文末微信。

全文4685字,阅读时长约9分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陆羽泡的茶,像一幅泼墨山水画。”

茶圣故里湖北天门,古称竟陵,明万历年间竟陵文人钟惺与谭元春开创竟陵派,武昌学台被他们的才情折服,题下那句著名的“惟楚有材”。

漫步在天门的老城街巷,醇厚隽永的楚文化伴随着茶香四溢,让你不禁沉浸其中。

坐落于东湖之滨的天门市第一人民医院,在那一片水光潋滟之中,院楼的倒影与湖面相映成趣,正如一幅水墨山水画的优雅淡然。

始建于1950年的天门市第一人民医院(以下简称“天门一医”),从建院之初仅有10张病床的医务室发展至今天拥有编制床位2000张,年门急诊人次达120万左右的国家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很好地覆盖了天门及周边县市百姓的诊疗需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水一方的天门市第一人民医院

作者 | 人物君

勇立潮头

近二十年来,天门一医以争创三甲为起点步入高速发展期,期间一路历经坎坷艰辛,但他们相信最美的风景一定在奋力攀登的山顶。2007年,当天门一医提出创建国家级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时,听到的是来自院内外的诸多质疑声。

那个时候,很多人觉得一家县市级医院想要创建三甲,无异于天方夜谭。而当时院领导却无比坚定,再苦再难也要拿下来,没有先行者可参考,自己就当那个先行者。

如今身为天门一医党委书记的严想元,回忆起当初那段“创三甲”的岁月,是最艰难也是最难忘的。

2007年,刚启动三甲医院创建的天门一医,对于到底该如何去做还是一头雾水,因为之前鲜有县级医院创建三甲的先例,加之各地对于三甲医院的评审标准不统一,很多事情没有先例可循、没有成熟经验可用、没有现成模式可搬,天门一医发扬敢为人先的精神,在坚持中不断摸索前进。

直至2013年国家关于《三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实施细则》的出台,才让一切变得明晰起来。细则中包含医院管理、服务、质量、安全等在内的共计636项条款,其中核心条款48项。

彼时,刚担任医院副院长的严想元,分管着门急诊、药剂科、物资供应、外科系统、安全保卫等部门,涉及636个条款中的336条,医院三甲评审超过一半的重担都在他肩上挑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天门市第一人民医院党委书记 严想元

那时候的严想元,每天下班后都要与各部门的负责人仔细核对每一个条款的完成情况,忙至深夜是常态。就这样坚持了两年多,终于在2015年,天门一医成为湖北省首家县市级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严想元将这一路创建的艰辛比作为“八年抗战”,终是守得云开见月明。

今年,天门一医再次成为全省首家通过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复评审的县市级医院。

三甲医院的成功创建,为之后天门一医的高速发展奠定了强有力的基础,更重要的是那种自信心的建立,使得医院在面对各种挑战时能勇往直前,是对于医院文化内核的一种重塑。

“没有什么事情是做不到的,关键是你敢不敢去想。”

这份感触成为后来严想元在医院发展之路上不断探索、勇立潮头的关键支撑,帮助他带领全院干部职工攀上一个又一个高峰。

经过医院几代人的共同努力,天门一医目前已建成包括国家标准版胸痛中心、国家高级卒中中心、肺结节诊疗中心、静脉血栓防治中心等在内的10个国家级医学中心,其中今年刚通过验收的高级创伤中心为湖北省县市级医院中的首家。

观念转变

在胸痛及卒中中心建立之前,天门一医在做急诊PCI(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或脑血管的溶栓/取栓的术前沟通时,与患者家属的谈话是非常困难的,他们会有各种不明各种担心。就算是最后沟通成功了,基本上已过去2小时以上,黄金抢救时间就这样被白白错过了。

而当胸痛、卒中中心成立之后,随着众多天门当地民众,尤其是一些当地有影响力的人被成功救治,他们就成了义务宣传员,宣传胸痛、卒中中心的好处,进而很多天门百姓开始了解并接受胸痛、卒中救治的理念。

“现在患者出现一些心梗特征性的疼痛,来到我们胸痛中心就诊时,第一件事就是要求溶栓、造影,自己就把字给签了。”

严想元感叹这样的观念转变真是太不容易了。

如今,不仅是天门一医完成了标准版胸痛中心、高级卒中中心的建设,天门地区具备相关条件的乡镇卫生院,也纷纷按要求完成了基层胸痛救治单元和基层卒中中心的达标创建,由此构建起一张覆盖全县域的心脑血管急救网络,时刻守护着天门百姓的健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以急性心梗的救治为例,原先乡镇卫生院的医生几乎不具备这类疾病的识别与救治能力,导致不少患者病情被耽误,错失最佳救治时间,甚至付出生命的代价。

而现在通过遍布整个天门大小卫生院的“心电一张网”,乡镇卫生院做完心电图检查就可以直接传送至天门一医的心电诊断中心,经天门一医医生判读后,如确定为典型的心绞痛患者,就立即安排对其进行溶栓。

以前的心梗溶栓基本都要来县医院做,下面的乡镇卫生院医生不敢操作,导致患者的黄金抢救时间被大大耽误。而现在经过专业化的培训,很多乡镇卫生院已经具备心梗溶栓救治的能力,在为患者进行溶栓治疗的同时,救护车将患者往医院转运,通过绿色通道直接将患者送入导管室。

如此一来,大大节约了心梗的急救时间,为无数患者赢得了这场与时间的赛跑。如今,天门一医的“门球时间”(急性心梗患者到达医院大门至导丝通过的时间)居于全国所有市县级医院的领先位置。

这不仅是重大疾病急诊急救体系的重塑,更是让基层医疗机构得到真正的成长,有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之前在医共体建设的过程中,部分乡镇卫生院最担心的是县医院将他们的患者“吸走”,而如今通过这样全市大小医疗机构间通力合作、各自获益的体系,卫生院尝到了甜头,参与的积极性也就完全不一样了。

原先他们看不了的急性心梗患者,现在借助县域胸痛中心网络体系,可以接得住了。

如此,周边百姓对乡镇卫生院诊疗能力的认可度一下子就转变了。医疗技术水平得以显著提升的乡镇卫生院,面对稍复杂的病情不再一转了事,而是根据实际情况,该留下来的患者留下,该上转的再上转,真正实现分级诊疗所倡导的目标。

环环相扣

“无论医共体建设还是分级诊疗,这些政策如何落地,关键在于当地从基层卫生院到县级医院是否有能力接得住患者,否则这些目标只能是空中楼阁。”

有了前面几大中心的成功创建经验,后面的事情也就变得容易起来,在如今肿瘤防治中心的建设上亦是如此。

在严想元看来,肿瘤防治中心的建设并非平地起高楼,而是建立在之前的发展基础上,将原先做过的一些事情整合起来。

而区别于其他几大中心的建设,肿瘤防治中心在模式上更为复杂,因为肿瘤并非单一病种,其涉及的种类众多,需要将不同的肿瘤类型都纳入进来,并且涉及县域内全体基层医疗机构的共同防治,这就需要肿瘤防治中心在建设时需要有一个科学系统的整体框架,这其中主要涉及“防、筛、管、治、研”五个方面。

其中,“防”和“筛”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

早期与晚期肿瘤对比,在治疗效果和花费上有着天壤之别,因此防筛是肿瘤防治的关键所在,早发现早治疗也可以明显提升患者五年生存率。而要落实这一点,必须依靠好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等的基层医务人员力量,否则仅靠县医院的力量去做肿瘤防筛,不仅势单力薄,且很难保证持久性。

防筛结合,尤其在县域地区意义重大。近一二十年来,肿瘤治疗的相关技术与药物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肿瘤诊断书不再是以前的“死亡判决书”。

但现在很多基层百姓仍是谈癌色变,说明了我们在这方面科普宣教的严重缺失。而大量的肿瘤患者恰是在县域基层,如何发挥好乡镇村医对这一群体的科学宣教作用显得尤为关键,让广大百姓知道肿瘤是可防可治的,尤其是在早期发现后,治愈率很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防筛的基础上,是肿瘤的治疗与康复。

肿瘤的治疗依赖于医院在肿瘤内外科、放化疗中心等方面强大的综合学科能力,有与省市级大医院接近的肿瘤同质化治疗水平,这是能将肿瘤患者留下,实现“大病不出县”的关键所在。

同时,肿瘤的后期康复也是很重要的,这也恰是县市级医院的优势所在。

省级大医院由于床位过于紧张,患者多是快进快出,很难满足广大患者长期康复治疗的需求。而从分级诊疗“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定位来看,对于肿瘤患者的后期康复与管理,县市级医院承担着更为重要的角色。

最后就是“管”和“研”,通过对患者从早期筛查到后期治疗康复信息的全流程跟踪,实现对肿瘤患者的长期精准化管理。同时,以科研的思维对肿瘤治疗与管理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以实现未来对相关肿瘤的更好治疗。

由此可见,“防、筛、管、治、研”的各环节是紧密相扣、缺一不可的,需要大家的共同参与。

目前,由天门一医牵头、各基层医疗机构共同参与的天门地区肿瘤防治中心的基本框架已经搭建完成,随着中心建设工作的不断推进,很多肿瘤问题都能得到一站式解决,以往天门地区很多肿瘤患者托关系去外地看病的情况少了很多。

广度延伸

严想元总结一家医院能办好的关键是九个字——“能看病,看好病,好看病”。

“能看病”是指患者来了之后,大多数疾病都可以在这得到解决;而光是能看病还不行,还需要“看好病”,要以最简单经济的治疗方式,取得最佳的治疗效果;最后是“好看病”,简化就医流程,让民众就医方便快捷,告别以往长时间排队等候的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九个字看起来很简单,而要想真正做到却不容易。“能看病”的前提是要有强大专科实力的支撑,天门一医积极响应国家卫健委“百千万工程”的号召,目前已打造了34个省级临床重点专科群,成为天门一医临床技术高水平发展的根基。

严想元强调对疾病治疗理念的转变,由原先的看“病”到看“病人”,这其中最大的区别在于“看病”是单指诊疗某种疾病,而“看病人”则是一个整体的概念。

作为普外科和肿瘤学专家的严想元,以恶性肿瘤的治疗为例,并非所有的肿瘤都是一切了事。随着近些年来基础医学的不断进步,为肿瘤的治疗提供了多种方式,其中有些肿瘤可以通过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即可治愈,而不一定非要手术。

“医生可以推荐某种治疗方案,但最终的选择权可以交给患者,他们应该对自己的生命负责。”

严想元表示,医院尊重个性化的治疗,在疾病诊断清楚的情况下,给患者及其家属以更多的选择权。这样的观念转变带来了医院近些年来在医疗护理模式上的转变,在治疗上会更多地考虑到患者自身的情况,做出最合适的治疗选择。

为此,从2016年开始,天门一医便着力推动多学科联合会诊(MDT)的发展。

对于复杂疑难病例,多学科专家共同讨论制定一系列治疗方案,并结合患者自身的情况,选择其获益最多的一个方案,以期获得最佳的治疗效果。

从患者的整体情况出发,发掘适合不同人的个性化治疗,而不是像之前的治疗方案,如同流水线上的产品一样。这也正是天门一医的愿景“人民满意”的核心体现,处处彰显着“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

成绩的背后,严想元看到医院还存在着一些不足和短板,其中之一便是在公共卫生方面,这也是很多大型医院普遍存在的问题。而为了响应国家提出的将医疗的重心“由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对人民群众的健康进行全生命周期管理,天门一医努力将业务从原先的“深度”向“宽度”延伸。

“原先我们整个医疗的重心都在深度方面,主要关注于将疾病治好、治疗难度高的疾病,而这些对于人们漫长的生命周期而言,这只是起到了很小的一点作用。”

为此,天门一医整合了原竟陵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天门市第三人民医院),将其在公共卫生、疾病预防、疫苗接种等方面的功能很好地整合进来,真正实现医疗由“深度”向“宽度”延伸的目标,实现对人民群众健康全生命周期的管理,也正是践行了国家“以人民为中心”的宗旨。

“我们的责任不仅是自己要发展,而是要带动整个天门地区所有医疗机构共同进步。”

严想元表示,一家独大不是他们的发展目标,百花齐放才是春,应该坚持胸怀天下的系统发展理念,让天门地区160多万百姓都能享受到高质量的医疗服务,这是天门一医的发展大局。

责编 | 念 知

校对 | 苏 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