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23年5月15日,杭州边检站民警在快捷通道前引导旅客办理手续。新京报资料图

据报道,新加坡总理公署12月7日发文表示,新加坡与中国将实施30天互免签证的协议。目前,两国正在商讨细则,计划将在2024年早些时候出台相关政策。

在此之前,今年7月26日,我国宣布恢复对新加坡的单方面免签入境政策,持普通护照来华经商、旅游观光、探亲访友和过境的新加坡公民可免签停留15天。新加坡的最新表态,也是对中国这一政策的呼应。

事实上,近一段时间来,中国免签政策持续扩大,出入境往来进一步便利。11月24日,中方宣布试行扩大单方面免签国家范围,对法国、德国、意大利、荷兰、西班牙、马来西亚6国持普通护照人员试行单方面免签政策。11月26日,马来西亚也宣布将从12月1日开始,对中国公民实施入境30天内免签证的便利措施。

签证政策的持续优化,不仅体现了我国坚持对外开放的态度,也进一步加强了中国和世界联系,便于各国的旅游、商贸人士往来。开大“国门”,同时也是展示国际形象的重要抓手,对于营造良好的国际发展环境十分重要。

与此同时,也要看到,今年以来与国内游、出境游的快速复苏、持续火爆相比,入境游复苏相对缓慢,尚未达到预期,依然有待继续发力。

据文旅部统计,上半年全国旅行社入境游接待人次为47.78万,而2019年上半年该数据为856.16万人次;4月1日至10月31日,全国边检机关共查验入境人员1.34亿人次,仅为2019年同期的67.76%。

可见,入境游市场复苏,还需继续推动。作为入境游的第一道门槛——签证,首先被寄予期待。不只是免签政策,来华签证办理和通关流程的简化工作也在持续推进。

今年8月份,中国驻日本大使馆通知称,8月11日起至12月31日,申请一次或两次入境的商务、旅游等类别来华签证申请人,可免采指纹;中国驻德国大使馆、驻法国大使馆等也发布了类似通知。这些都是进一步开放国门的具体细节,也对入境游回暖有直接促进作用。

当然,仅有签证政策还不够,各项旅游配套措施也要同步跟上。据经济日报报道,当前外国游客遇到的问题,还包括门票预约困难、境外人士入园措施繁杂、多语言提示稀少、懂外语的旅游服务人员缺乏、用护照乘坐公共交通不便等,都降低了来华旅游的意愿。

这也提醒,我国旅游相关部门和从业者,还需尽快调试到“开放模式”,为境外游客提供更加便利、周到的服务。做好这些,既需要具体的商家提升服务质量,比如提供多语言服务环境;同时也有赖于相关部门做出更高层面的协调和规划,诸如境外人士反映的移动支付、扫码实名认证流程复杂,使用护照乘坐高铁不能核验乘车等,当有统筹安排的解决方案。

众所周知,我国旅游资源丰富程度在世界上首屈一指,也有着独特的中国魅力。而持续增加“中国游”的吸引力,从更大视野看,对提升我国社会经济水平、发展现代服务业也有重大意义。

早在改革开放之初,和国内游、出境游相比,入境游就曾占据“龙头”地位,对整个旅游产业体系的构建起到了带动作用。仅在疫情前的2019年,全国旅游及相关产业增加值为44989亿元,在GDP中的占比高达4.56%,而当年的国际旅游外汇收入也多达1312.54亿美元。

旅游业具有“无烟产业”和“永远的朝阳产业”的美称,不仅能发展旅游经济,更能促进文化交流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而入境游市场复苏,对我国旅游产业恢复意义重大。

因此,除了疏通入境“关节”、开大“国门”,社会各界也需凝心聚力,在“请进来”上提升质量,让境外游客来华也能“说走就走”,这也是我们一贯的待客之道。

编辑 / 徐秋颖

校对 / 付春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