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传记载孔子云“裔不谋夏,夷不乱华”,孔子将“夏”与“华”相提并论。其后,尚书记载“华夏蛮貊(mò,蛮貊分别指南方部族和北方部族,泛指四方落后部族),罔不率俾”,这是“华夏”一词的最早出处,此后华和夏开始连用,且“华”在前、“夏”在后。

唐朝孔颖达《春秋左传正义》解释华夏二字:“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孔颖达看来,“华”代表中国人服饰之美。此后,孔颖达的解读成为主流,至今很多国学大师还如此解读“华”。

问题在于:为何叫“华夏”,而不是“夏华”?鲜为人知的是,在华夏之华起源上,现代考古取得重大发现,如此也就难怪我们又称“华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华字本义为花

金文华字,字形像花朵(见下图一二),本义指草木的花,上部像花瓣,中部两横画像花萼和花托,下部像茎和根。战国之后,华字被加了“艸(艹)”字头。

比如,周易记载“枯杨生华,老妇得其士夫,无咎无誉”,诗经记载“皇皇者华,于彼原隰”,这里的“华”都是“花”之意。

大约战国时期,因为“华”(花)给人光彩夺目、华丽、华美等感觉,于是引申出光华、显耀等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由于“华”的意思发生转变,再用来表达“花”之意,会造成表达混乱,于是秦汉、南北朝时古人先后造出“荂”与“花”代表花朵。至此,“华”就脱离了“花”之本义。因此,“华”之本义是花朵,我们现在使用的华之引申义。

但问题是,左传记载孔子云“裔(指边远地区部族)不谋夏,夷不乱华”,其中的“华”明显不是花朵,而应该是指华夏(或者说一个群体),那么孔子为何用本义为“花”的“华”,指代一个群体?而且,左传中明明先说“夏”、后说“华”,但在尚书中的“华夏”,为何“华”在前、“夏”在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考古发现华族?

孔子将华和夏相提并论,尚书中的“华夏”将华列于夏之前,这一切似乎说明“华”曾是一个夏朝之前的强大势力。而现代考古发现,夏朝之前的确存在一个强大的“华族”。

关于这个史前“华族”,现代考古发现的庙底沟文化,其中以下两点或可解释“华”之来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首先,史前分布范围最广的文化

庙底沟文化是仰韶文化中期的考古学文化,距今5900—5400年,以豫、陕、晋三省为中心,以陕西西安杨官寨遗址为代表,分布范围北抵内蒙古中南部,南至淮汉,西达甘肃和青海境内,东至泰岱,覆盖了整个黄河中上游及江汉地区,是中国史前考古学文化中分布范围最广的一支!

除此之外,庙底沟文化彩陶还向四方播散,比如一直越过长江,最远到达洞庭湖以南地区。

因此,庙底沟文化是一种强势文化,分布与影响范围极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其次,庙底沟文化以“花”为代表

现代考古发现,庙底沟文化彩陶极具自身特征,上面绘有各种纹饰,其中以各种各样的花瓣纹最为常见,也是最主要的纹饰,即花瓣纹彩陶是庙底沟文化的标识之一。

更为重要的是,东部大汶口文化、西南大溪文化、北方红山文化、西北马家窑文化等,都出土过大量花瓣纹饰的彩陶,说明庙底沟文化对其影响很大。反过来说,在其他文化看来,庙底沟文化的先民是以“华”(花)为代表。

考古泰斗苏秉琦(下图)指出:“菊科”和“玫瑰”花纹图案,是庙底沟文化彩陶上最常见的纹饰,可能就是华族(即华夏民族)得名的由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因此,庙底沟文化是史前考古学文化中分布范围最广的一支,一种以花瓣纹为主的上古强势文化,影响极其广泛。或许,“华”就是它留下的历史记忆。

当以庙底沟为中心传播出去的花瓣纹,被东南西北各大势力接受之后,由此可能形成了一个广泛意义上的“华族”,不再局限于庙底沟文化,最终作为深刻的历史记忆传承了下去。

更为重要的是,如果将庙底沟文化(或其他也流行使用花瓣纹的文化类型)视为“华”,那么上文的很多疑问就能得到更合理的解释:首先在时间上,华在夏朝之前,自然应该说“华夏”;其次在指代上,华夏之夏代表夏朝,华代表盛行花瓣纹的一股势力,两者可以相提并论,两者合并为“华夏”成为中国的代表。(下图,夏朝开国之君大禹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最后,关于本文话题,还有三点值得思考:

首先,庙底沟文化不仅影响四方,同时却也吸纳、包容其他文化元素。更为重要的是,考古没有发现武力征服的痕迹,说明庙底沟与周边文化保持着平等交流的关系。那么,鉴于庙底沟文化的重要性,中华文明的包容性、和平性,其源头是不是庙底沟文化?

其次,我们自称“龙的传人”(龙遗存远少于花瓣纹遗存),却又为何自称“华人”——华的传人?或许,原因在于中国龙崇拜历史悠久,考古发现最早的“龙”距今已有万年,但花瓣纹却只盛行一时,因此“华人”是花瓣纹盛行后的称呼,“龙的传人”是更长久的称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第三,中国文献记载的“华”,却能在考古上找到非常“吻合”的遗存,背后反映的东西,非常值得我们思考,比如:“华”字出现时间是不是就在庙底沟文化期,虞夏之前是不是还有一个影响力极大的“华朝”或“华国”,以及夏朝之前的“华”是如何传承下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