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陈荣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海棠糕阿二姓名叫姚洪元,乳名姚根喜,是一位外地来无锡的面点师傅,解放后定居无锡南乡周潭桥老街经营祖传海棠糕、梅花糕、馒头等面。,他有个大哥姚根宝在邻镇南方泉经营同样祖传的行当。姚家兄弟祖籍兴化县冒家庄,根喜排行第二,是“阿二”,人称:海棠糕阿二。

海棠糕阿二出生于1921年,2007年谢世。父亲姚义昌,母亲费氏本在苏北兴化冒家庄种田为生,当时是清未民初,姚义昌夫妇养了根宝、根喜两个儿子。闲暇时,姚家父母撑着自家小木船外出做小生意和祖传的海棠糕、梅花糕、馒头等面点。根宝、根喜兄弟从小跟随做面点生意的父母漂泊在外,小木船四处漂流,苏州、无锡均留下姚家父母撑木船的身影。

日军侵华前,姚家租居无锡西门棚下街,姚义昌夫妇在无锡崇安寺、三凤桥等泊船摆摊(中山路在当时是城中直河)。日军侵华时期,姚家父母为了躲避战乱,一条木船颠沛流离,一路往无锡南乡,石塘桥老街、葛埭桥、南方泉等,木船所到之处,姚家父母就上岸架炉摆摊,经营祖传面点、糕团。

解放前夕,姚家父母在南方泉做海棠糕、梅花糕、馒头等就有很好的口碑,生意也不错,他们发面用的酵头是祖传的自制老糕发酵,不用市售的发酵粉。如果自制的老糕酵头在隔天没有发酵好,第二天宁愿不做生意,也不用质量差的酵母凑合。

虽然梅花糕在南方泉生意蛮好,但姚家父母认为兄弟俩同在一起做这行当也不行,毕竟客流有限,就建议大哥根宝在南方泉经营,阿二根喜到邻镇周潭桥经营。就这样,姚家兄弟大哥在南方泉,阿二在周潭桥两个相距约十里地的街镇各自经营。解放后,姚家兄弟定居在无锡,他们把兴化老家祖传的海棠糕、梅花糕等带到了无锡。

我上小学时期,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原来“割资本主义尾巴”、“打击投机倒把”不允许个人经商的政策废除了,海棠糕阿二又重操旧业,在周潭桥堍下的过街雨棚内支炉设摊做海棠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煤球炉里火势旺盛,炉火上一付镬(制作海棠糕的两爿铁模子,一爿是刻子,一爿是平面)热气腾腾,阿二驾轻就熟,左手握着一爿刻子镬的柄,右手用金色小铜勺从旁边一个用老糕调制好的面浆盆里似舀似勾的扎起面浆,灌到镬刻里,一镬有七只海棠糕刻子,每只刻子都灌好面浆后,阿二会在面浆里放上一勺豆沙或一小块猪油作馅,再撒一把冰屑糖,然后盖上另一爿平镬,双手握紧一付镬的柄,在炉火上反来复去烘烤。此时,一付镬的夹缝里“滋滋滋”的声响和热汽连同糖的甜香味弥散出来,非常诱人口舌。烤好的海棠糕从刻子里翻扣到另一爿平镬上,每只海棠糕烤得金黄色略带甜的焦香,色香味俱全的海棠糕在阿二手上拿捏的炉火纯青。

“这海棠糕怎么卖?”街上有行人驻足问阿二,“一角半两只”,阿二回话问价的人。这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一角半是0.15元,那是元角分的年代,现在的“分”已经没人用了。

海棠糕阿二兄弟俩,一个远去的时代,长久的记忆。在那个并不富裕的年代,一个香甜的海棠糕给人美妙的享受和满足。

作者简介

陈荣华 文史爱好者,现为无锡市作协会员,出生于太湖之滨乡村,经常利用劳动工作之余记录生活点滴,时有各类文章见诸报端。

各位读者好!

由于微信公众号推送机制的变更,导致没有“星标”的账号,很容易会错过推送。

人海茫茫,相遇不易。感激每一位粉丝的关注,同时为了不让彼此错过,恳请各位将“江南文化播项”添加为“星标”账号。

方法如下:

第一步:点击打开下面的“江南文化播报”公众号名片

第二步:点击打开页面的右上角的三个点:...

第三步:再点击“设为星标”即可

关于江南文化播报

江南文化播报是一个关注江南,讲述江南,播报江南的公众号,文章部分来自江南文化研究会主办的《江南文化杂志》,欢迎广大作者惠赐大作,以文会友,欢迎关注传播。投稿信箱:jiangnanwenhua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