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片版权归新华社及相关记者所有,著作权归今日头条作者“集影阁”所有。原图文具有一定历史价值,略有删减。媒体类平台需本人同意后方可转载!编辑不易,君若喜欢打个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64年 王文西摄

运城县龙居公社的四万亩棉田中,有一万六千多亩由拖拉机播种。这是运城县拖拉机站龙居机耕队的机车在西张耿大队一面耙地、一面播种棉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64年 徐国兴摄

山西省特等农业生产先进单位、临猗县拖拉机站职工,正在给城西公社水头大队耕麦茬地并用自制的播种机复播玉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64年 王文学摄

绛县南樊人民公社南柳大队自成立人民公社以来,大牲畜头数比公社化前增加了2.4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64年 萧敬志摄

垣曲县王茅公社王茅大队的青年社员,积极开展四旁绿化活动。三天就栽了两千多株杨树和一千多株花椒树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64年 王文学摄

夏县郭道公社郭道大队于1957年荣获全国“四旁绿化模范”的光荣称号。到1963年底止,全大队四旁植树共达五十一万多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王文西摄

1964年5月中旬,运城县西部一连下了几天大雨,周围30平方公里的洪水倾向大渠公社大渠大队王家营村一带的“盆底”地。运城县十多个单位积极出动人力、物力,给予大力支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64年 王传国摄

运城县原王庄公社槐树凹大队第四生产队社员用切脱机给小麦脱粒。这种“红旗牌”脱粒机,每台每小时可脱粒350公斤左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64年 陈建华摄

河津县樊村公社刘家院大队几年来积极繁育和推广小麦良种,增强小麦的抗风、抗病能力。这是大队副队长、农场场长刘永祥(右)和技术员马明德(右二)等,正在观察研究1964年培育的新品种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64年 王文学摄

图为晋南专员公署李辉副专员(左)和翼城县城关公社西梁大队党支部书记吴春安(左二)、闻喜县东镇公社涑阳大队大队长吴吉昌(右二)、山西省农业科学研究院运城棉花研究所党委书记兼所长杜耀生一起,共商棉花苗期管理的办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周明山(中)和社员们交谈 1964年 项化庚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周明山(中)在小麦试验田里和老农、技术员们鉴定各种小麦品种

绛县南樊公社南柳生产大队28岁的周明山担任党支部书记7年来,和社员们一起战胜了各种困难,使贫穷落后的南柳大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成为山西全省特等农业生产单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64年 王文西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植保能手王永堂(中)在棉田间给学员们讲解有关种植棉花的技术

解虞县西张耿乡农业技术夜校是1954年春天成立的,十年来,共有215人在夜校学习,成为培育农村青年的园地,传播科学技术的中心。西张耿大队的粮棉平均亩产量比1954年提高了一倍多,几年来在全县一直是名列前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64年 王文西摄

运城县图书馆管理员王缵(中立者)在泓芝泽公社乔阳大队,向社员介绍新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64年 王文西摄

山西省作家西戎(前)同运城县解州公社社员一起在麦田里锄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64年 杜修贤摄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闻喜县东镇公社涑阳大队队长、农业劳动模范吴吉昌(左)在山西省代表小组讨论会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辅导员李引爱(左二)正在辅导学员学习汉语拼音 1964年 王文西摄

入冬以来,万荣县王显公社青谷生产大队全村400多个青壮年中,已有300多人分别参加了各类教育班级或小组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