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片来源/襄州区融媒体中心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 魏昊星范小青 周阳 王璇

“没并田前,耕种机器撞到谁的庄稼都扯皮。现在统一管理,机耕方便,经济收入也可观。”湖北省襄阳市襄州区朱集镇刘湾村村民刘德春家的6亩地过去分散在3个地方,如今并成一块大田,喜获丰收的他对“小田并大田”试点工作认同感十足。

襄州区是全国粮食生产标兵县(区),全区每年粮食复种面积310多万亩,粮食总产常年稳定在25亿斤以上,素有“鄂西北粮仓”之称。随着农业生产方式的更新,种庄稼的农民越来越少,农机的大规模使用代替了传统的农业耕作,襄州也对土地规模、质量有了更高的要求。

今年5月以来,襄州在全区6个乡镇选取7个村民小组5111亩土地,按照“三段九步法”并田工作模式,全面统筹认田、改田、交田三个阶段,通过组织发动、政策培训、化解矛盾、选择模式、制定细则、完善手续等9个步骤,探索开展“小田并大田”试点工作,推动农田向“优质、集中、连片”转型。

“自从家里13亩碎片地变成一块田后,将连片的土地流转给村里的合作社,每年能增收近3000元。”襄州区黄龙镇黄沟村三组村民梁胜金告诉记者。

黄沟村三组,共有农户57户254人,地块517块,户均耕地9块,土地碎片化严重,村民长期在外务工,导致大量耕地被闲置。今年,黄沟村三组成为7个“小田并大田”试点村组之一,该村两委按照“依法依规、农民自愿、统筹协调、分步实施”的原则,细致摸底、反复研究,制定详细实施方案,合理规划地块空间布局,因地制宜开展工作。

征集村民意见后,达成共识:愿意继续种地的农户,优先选择离家近,靠近农路、水源的位置,形成自种区;不愿种地的农户将土地委托给村集体对外流转,形成流转区。

“这样一来,不种地的村民能拿到租金,在外务工的村民不用操心土地,村集体也能在流转土地中获益,多方共赢。”黄沟村党支部书记张良习表示。目前,黄沟村已整合土地面积437.71亩,其中试点三组219.57亩,带动二组218.14亩。“村里正联合中化现代农业有限公司将改造后的土地打造成‘中化智慧农场示范点’,通过集中机械化作业,亩均效益提高200元以上。”

如何保障“小田并大田”的公平公正?襄州区纪委监委全程监督护航,对土地流转、立项、财评、工程招投标等程序开展“贴身监督”,做到了“工程未动土,监督走在前”。为避免“一并了之”,该区纪委监委做好“小田并大田”的“后半篇文章”,聚焦耕地保护、规模化种植、农业现代化发展等情况,强化政治监督,督促执法部门对耕地“非农化”“非粮化”现象进行严格执法;督促职能部门完善机井、电线、机耕、路、沟、渠等农业公共设施的配套,打造高标准农田示范。

截至目前,襄州区共流转土地1300余亩,互换地块1450余亩,规模化土地达到4950亩,规模化率达到96.8%;引进12家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为农户提供土地托管或半托管服务,托管面积达3000余亩,每亩土地减少种植成本100元左右;3个试点村已完成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

本公众号版权归中国经济时报所有。如转载或引用本文内容须经许可,并注明转自中国经济时报。

总 监 制丨王辉王继承

监 制丨李丕光 王彧 刘卫民

主 编丨毛晶慧 编 辑丨蒋 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