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农民日报报道:今冬菜价大降,须防“菜贱伤农”,引发网友热议。

据农民日报消息,11月开始,北方地区白菜、萝卜、土豆等应季蔬菜大量上市,北京新发地市场价格监测显示,整个11月大白菜批发价一斤最低两毛钱、最高也才四毛五,土豆价格降幅达三成,圆白菜、芹菜价格也降到近年来的最低点。而在地头,大白菜、萝卜等蔬菜“身价”更低,也就几分钱一斤,让大家对“白菜价”有了更清晰的认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网友针对该现象,既有批评又有建议。对于其中部分的建议和批评,个人认为有值得商榷。

1、比如有网友说当地市场白菜价格零售1.5元左右,谴责中间商赚黑心差价。这种批评非常不恰当,白菜零售市场接近完全竞争市场,如果存在暴利,新经营户可随时进入市场,经营户只能赢得正常利润。既然有批零差价有这么大,存在暴利,可是当你建议他从事白菜零售业务时,他要么说要工作要生活没有时间,要么说没有资金,要么说没有销售渠道。对的,正因为零售商需要时间,需要资金,需要建设进货和销货渠道,零售商支付场地费、税费、人工工资及损耗和未卖出的处理费等费用,长期来说只能赢得正常利润。期待在面对存在批零差价时,能更加心平气和,多一份理解,零售商的经营也不是那么容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有网友问“政府为啥不组织收购”。这个问题值得商榷,认为政府收购免费发给市民就解决了白菜销量问题,其实是大错特错。首先,政府收购不是免费的。政府收购也需要资金来源,市政代表和政府官员工作时间也是需要支付工资的,政府收购储存运输同样存在损耗和各种费用。其次,政府收购并不能解决今年秋冬气温偏高,利于北方蔬菜生长,白菜产量增加供过求的问题。政府收购发给市民,表面上好像解决了一部分销售;实际上收到政府白菜的市民,就不会再到市场去购买。白菜的总体需求不会增加,白菜短期供过求无法因政府收购解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3、关于“伤农”,其实此“农”非彼“农”。现在的蔬菜种植经营户,大部分为合伙制或公司制经营,可以说是涉农产业,但理解为是传统的农民,恐怕有点名不符实。就好像生猪养殖,早已不是传统的农民家庭养殖了,蔬菜种植户几十几百亩甚至上千亩的种植经营,也早不是传统的个体农民种植户。

那么,如何看待这轮菜价下跌?从市场的角度看,蔬菜价格下降有一定的合理性,我们不妨给市场一点耐心。同时,加快推进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建设,促进农产品错峰上市、均衡供应,尽量防止扎堆贱卖;加强产销对接,帮助农户拓展销售渠道,提高流通效率;帮助种植户主动适应市场变化,合理控制种植规模,适时调整种植结构,选育优质品种,树立品牌意识,提升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