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文/扶苏秘史

编辑/扶苏秘史

在汉初三杰中,张良可谓赫赫有名,帮助刘邦打下了一代基业,就如鸿门宴正是张良保下了刘邦。

可是在论功的时候,张良却只排在了62位,而萧何、樊哙等人皆名列前茅,即使是韩信也在第21位,这到底是何缘故?

功臣排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汉朝建立后,刘邦按照功臣的功劳大小开始对他们进行封赏,公元前201年,刘邦首次封赏了20多名功臣,其中萧何被封为酂文终侯,位居第一位。

这引起了其他功臣的不满,他们在朝堂上当场向刘邦表示异议,质疑萧何没有立下战功,不应该排在首位。

这些功臣中,有的是从秦末农民起义时就追随刘邦,有的是半路加入刘邦,有的跟随刘邦东进击秦,有的则是跟随刘邦西进灭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他们中间经历过多次生死攸关的战役,立下了赫赫战功。

而萧何主要负责军需后勤供应,没有直接参与战斗,功绩不应该高于他们。

这些功臣认为,虽然他们之间功劳大小有差异,但按照贡献排名,都能接受,唯独萧何排在首位让人无法理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刘邦对此回应,萧何在后方稳定局面,保障军粮弹药供应对军心士气有重要作用,其贡献不亚于前线将士,应该排在首位。

他强调这次封赏虽有争议,但天下既已定,希望大家不要过于计较排名,仍团结一致来加强汉朝国力。

此后刘邦继续封赏功臣,前后共封了143位列侯,根据《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的排名,萧何位列第一,韩信位列第二十一,张良位列第六十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三人的排名差距太大,再次引发人们的质疑。

在刘邦心中,张良、萧何和韩信是对他建国帮助最大的三人,刘邦曾经高度赞赏三人的才能,说自己在谋略上不如张良,用兵上不如韩信,治国上不如萧何。

张良被称为“谋圣”,韩信被称为“兵仙”,三人的功绩无人能比。那么张良的名次为何如此落后于实际贡献呢?

萧何为何被刘邦封为第一功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其实和刘邦的起家有关,萧何与刘邦早在少年时代就结识,在刘邦落魄的时候给予了他很多帮助。

后来沛县起义,萧何和曹参将刘邦推上了首领的位置,相比之下张良初期追随的是韩王信,之后才投靠了刘邦。在关系上,萧何对刘邦的忠心要更胜一筹。

在楚汉相争的过程中,萧何一直负责关中后勤,他掌握了秦朝的户籍和地理信息,能源源不断为刘邦军队提供给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正是依靠萧何的支持,刘邦得以专心对待项羽,萧何的工作极大减轻了刘邦的后顾之忧。

据记载每当刘邦兵败时,都是萧何重新招募士兵以解燃眉之急。不仅士兵,粮草也全靠萧何调配运输,堪称刘邦的大后方支柱。

等到刘邦平定天下,他最需要的就是能巩固政权、安定人心的宰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于是在功臣排名中,文臣萧何高居第一,尽管许多武将如樊哙都力争此位,但刘邦通过“功狗功人”的比喻说明,狗虽勇猛也难及发号施令的猎人,文臣的治国才能,远胜于武将的战功。

不过,当时重武轻文的现象也十分严重。刘邦曾拿儒生的帽子当夜壶,萧何封侯受阻,都显示出武力至上的倾向。

陆贾提出“无为而治”的理念,奠定汉朝休养生息的基调,但他自己却没有获得封赏。

韩信排名第二十一的复杂内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韩信的情况其实情有可原了,他出生于沛县(今江苏沛县),早年参加陈胜吴广的农民起义军。起义失败后韩信逃亡,后来投奔项羽,任梁地郎中。

前209年,韩信在张耳的推荐下,前去投靠刘邦。此时的刘邦正与西楚霸王项羽作战,陷入苦战。韩信在刘邦军中屡建奇功,为刘邦最终取得天下立下汗马功劳。

那么,韩信为何在功臣排名中仅列第二十一名呢?其中的原因较为复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第一,韩信曾多次在刘邦最需要援军时提条件。

前208年,刘邦在荥阳陷入重围,三请韩信援军,韩信提出必须先封他为齐王才肯出兵,次年刘邦与项羽在垓下决战时,韩信也未遵约率军前来助战,导致刘邦大败。

第二,韩信多次流露出谋求自立的意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前206年韩信击溃西楚军,手下谋士劝他自立,项羽也曾派人拉拢韩信,意在联合对抗刘邦这使刘邦对韩信产生警惕。

第三,韩信军事才能过人令刘邦忌惮,刘邦深知韩信的才干,担心其坐大后发动叛变,刘邦设法剥夺了韩信的兵权。

第四,韩信性格直爽常与刘邦针锋相对,其不懂委婉应对,导致双方关系持续恶化。

走笔尽头路,人生亦如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是和韩信相比,张良身为汉初名臣,被后人尊为“谋圣”却十分之低调,他将一生的智慧和情怀,浓缩在“晦”字里,代表了他淡泊名利、知进退的人生态度。

张良出身韩国世家,本可高枕无忧,却发奋图强隐忍受辱,只为报复秦朝。他早年投奔刘邦,成为刘邦麾下重要谋士。

张良善于布局、深谋远虑屡出妙计,助刘邦击败项羽终成汉高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张良最大的贡献,当属垓下之战前夕,当时刘邦兵弱粮尽,局势危急。

张良力劝刘邦趁项羽东征之机夺取关中,使刘邦一举扭转战局,他亦曾在鸿门宴上当场劝谏,使刘邦避开了项羽设下的陷阱,可见没有张良的智谋刘邦很难取胜。

然而张良的聪明才智也让刘邦深感忌惮,刘邦称帝后张良渐渐淡出政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刘邦欲封他为齐相,却被谢绝,张良明白和平年代自己的才能无用,不如远离权力中心,以免遭祸。

当刘邦论功行赏时,欲封张良三万户,远超其他功臣,张良谦让三万户只受原封一国侯,排名六十二。

他达成心愿,辅佐刘邦一统天下,感到无比荣幸。名利于他不重要,最终他放下权柄,隐居田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张良一生波澜壮阔,却能超然处之,淡泊名利,他放下弓藏,任鸟自飞,避开了权力的淫袭。

正如庄子所言:“知天命之不可违,故游刃自如”。

张良行至人生尽头,仍然沿着自己的路走下去,最终得以善终,成为汉初仁贤的典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张良之所以能淡泊名利,放下权柄,关键在于他有远大的志向,而不仅仅是为了一己的利益,他看到大势所趋,顺应天命而不是强求,他心中有仁德之情,不为权力所腐,始终保有赤子之心。

张良一生的人生哲学,至今依然鼓舞后人不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