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抗日战争中,我国军队的山野榴炮数量不多,所以相对日寇而言,重火力处于绝对劣势,这就使得仗很难打。因为当时国内制造不了山野榴炮(全面抗战阶段),进口的话数量也长期上不去,所以对于师级以下部队,往往就只能靠迫击炮来保持炮兵火力了。

以当时国军300多个步兵师的建制来说,只有极小一部分师有山炮营,当然一般炮营的编制也不满编,有的就几门炮而已;再一部分精锐师,则加强配置迫击炮营;至于一般的步兵师,则在步兵团一级配置迫击炮。

当时一个步兵团正常情况是装备6门82毫米迫击炮,三团制师满编的话就是18门迫击炮;若是编有迫击炮营,则理想状态下则是配置30门迫击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过一般情况下,这个理想配置并不存在,由于经常战损而补充不及,就是精锐嫡系师,一般都要少几门。

但在抗战后期,却有步兵师的迫击炮装备到了将近200门,这又是什么情况呢?

实际能够装备将近200门迫击炮的是1943年后逐步充实的驻印军新22师、新38师等部,这些部队在抵达印度换装美械后,编制和装备得到了极大的强化。

以迫击炮为例,其在师一级并不配置,因为步兵师级有2个山炮营,曾经还一度有榴弹炮营,重火力是足够的。

因此迫击炮仍是配置在步兵团级,每个步兵团有团属迫击炮连,总计装备有12门81毫米口径迫击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按照当时驻印军团属迫击炮连的编制,其总兵力为179人,除了主要的12门炮为武器外,还有20支冲锋枪和75支步枪,这一点也值得注意。

在国内的炮兵部队中,一般不会配置太多的轻武器,但美式编制的枪械配置很多,以至于一个团属炮连中,还有20支自动枪和75支步枪,甚至比国内部队一个步兵连还要充实。

驻印军的步兵师也是三团制,所以全师有3个这样的迫击炮连,总计便会有36门81毫米口径迫击炮。

在实战中,团级的迫击炮会以排为单位加强到步兵营级,驻印军的步兵营级本身不编迫击炮,但它有额外的战防分队,装备火箭筒和战防枪。

而在驻印军的步兵连一级,则大量配置60毫米口径迫击炮,俗称六零小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种将六零炮推广到步兵连一级,是之前国内部队从未有过的,而且驻印军的特别之处在于,它的配置数量非常之高,甚至比美军同级单位还要多(当然,美军步兵连还有别的先进武器),达到了一个连6门。

这6门炮,具体是分为3个迫击炮班,下放到了每个步兵排中,所以严格来说驻印军的六零炮是配置在步兵排级。

其每个炮班的具体编制为班长1人、炮手4人、弹药手6人,除2门炮外,另装备9支步枪;可以说除了直接操作迫击炮的炮手外,人手一枪。

一个步兵连如果装备6门迫击炮,那么一个营有3个连,便有18门六零炮;一个团有3个营,便是54门六零炮;一个师则是3个团,这样就是162门六零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162门60毫米口径迫击炮,加上团级的36门81毫米口径迫击炮,总数便是198门迫击炮。

由此可见,驻印军装备迫击炮数之多。

以往外界认为,驻印军的这个迫击炮装备量过于离谱,尤其是步兵连配6门迫击炮,似乎是存在于编制表上,而没有真正落实下去。

但从1944年10月,廖耀湘发给老蒋的电报中可见,新22师当时实际装备有33门81毫米迫击炮、160门60毫米迫击炮,这两个数据都接近于满编;而当时新22师正在作战当中,理论上有少许战损也是可以理解的。

由此我们可以确认,驻印军的编制装备并未流于表面,而是确实的存在。

当然,后期运抵印度的3个师,因为并未受到最充分的整训和装备,因此装备程度大大不如新22师;它是在后续作战过程中,逐步充实到位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就使得驻印军的基层炮火也极为强悍,在丛林中遇到日军,往往就是一通炮弹先砸过去,使得日军死伤狼藉。

当然,关于外界曾经怀疑驻印军一个连装备6门六零炮的原因,倒也不算离谱;因为迫击炮是很吃弹药的,如果装备火炮过多,而后勤供应不上,那么装备炮数多,便没有意义,反倒徒耗人力。

但驻印军的特别情况是美英负责后勤,其编制内的军车数量多,必要时还有空投,这使得其编配的装备数足以发挥作用。

当驻印军回到国内后,因为后勤保证不得力,其实装备的炮数也就下降了,这一点也需要讲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