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乡村产业化路径选择,无数普通乡村都在为之探索,能找准适合本村的发展道路,在正确的道路上精准发力,方能事半功倍。

在建设美丽中国大背景之下,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也成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目标,在践行“两山”理念中,乡村旅游一直走前列、干在实处,既守护今天的绿水青山,又孕育明天的金山银山。

乡村旅游,成了乡村产业化路径之一,打造乡村旅游精品项目,延伸其带动性,加快发展现代乡村服务业,才能做大做强乡村产业,为适应新发展阶段的变化,也不能遗弃“农业”为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为此,最重要的是思考发展模式的升级和产业的升级,怎么适应新发展阶段、新周期内乡村永续发展之道。

尤其,乡村旅游成功发展需要考虑客流量、基础设施及整体市场环境的培育,仅仅依赖单一或一两个业态通常会面临困难,可能仅会引起短期关注而难以持续盈利,在长期运营和经济效益方面存在挑战。近几年,乡村旅游项目落地越来越难,千篇一律的同质化业态越来越不受市场欢迎,有没有特色已经成为大众出游选择的重要标准,只有深入挖掘不同地区的人文特色,实现业态差异化发展,才能形成百花齐放的良好发展态势。

所以,乡村旅游要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业态更新,寻找新增量空间。

只有,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为指引,以乡村产业发展破局出圈为目的,走跨界融合之路,以“小农业”为切入点,植入传统文化勾魂,以“农文旅、农商旅、农康旅、农体旅......”等融合,延伸产业附加值,让乡村旅游与其它领域的融合发展为产业发展提供新的思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乡村旅游,产业边界正在重构

立足“小农业”,以旅兴农,以农促旅,以文促旅,以旅兴商,以商化农,以康带农......推动融合发展。

同时,要考虑两方面:

1、主客共享的梯次发展;

2、产业融合的纵深发展。

在此基础上,以产业实践者来开拓新场景、新体验、新业态、新商机。同时,不能忽视消费升级趋势,行业正在转向更加绿色化、精细化、个性化,“本地探索”成主流,乡村旅游目的地建设要更加重视需求导向和市场思维。

另外,微度假重构下的乡村,进入全面发展的新阶段,当下和未来休闲度假旅游的发展方向就是生活化旅游。

乡村以承接地,大众出游,走进乡村和自然,探访古村,考察传统民居建筑、民俗文化、宗姓祠堂、古村风水布局,了解中国传统的耕读文化,千年来的社会变迁,人与自然的关系,体验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场景、传统美食手工制作......等等,挖掘有价值的旅游吸引物,构建利益联结机制,村民必须有股份和收益。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乡村旅游项目,在本地可持续地发展下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样一来,消费链、价值链和产业链,也就发生更深层次变化。

在这种变化之际,经济处于典型的“衰退-复苏”时间象限内,能不能适应新消费趋势,在信心不足的状态下如何去刺激消费、吸引消费,整个行业正在拐入一个崭新历史周期:理性繁荣周期。

理性繁荣周期,乡村旅游就难以超越经济学上盈亏平衡点的天花板,出行者对于性价比尤为关注,新项目开发要围绕客群消费特点和消费结构的变化而变化,小而美、精致化项目可能更受欢迎。

一些农村,或将以乡村旅游为载体,发展乡村产业,除了招商引资,还要招才引智。

在实际操作中,乡村旅游投资因规模大、见效慢、收益周期比较长,在缺乏健全运营保障情况下,有效投资决策将难以实现,在此背景下,招商引资和招才引智两步并举,将有效解决上述问题。

而且,乡村旅游项目开发在于定位,定位在于市场,而非资源,同一资源在不同市场发展阶段,其开发方向、战略和路径是不一样的。基于市场、依托资源、融入文化的项目才是有市场的。项目需要主题,主题决定IP及业态特色、核心吸引力,并进一步圈定受众群体,确定项目功能布局、建筑风格,甚至运营推广模式。

因此,乡村旅游项目,要从顶层的策划、规划、招商、运营一体化的角度进行综合考量,同时涉及到建设、设计以及运营等多个关键环节,其复杂性极高,尤其需要考虑好产业谋划,把“小农业”融入到区域经济发展的大格局中,融汇于当前时代产业策划之中,有效确立对乡村旅游的正确认知。

也不能忽视,当前乡村产业已经踏入一个全新的时代,乡村产业投资方向正趋向于理性,要求乡村旅游要依靠全新商业模式实现稳健发展,确保自身生存和进一步扩展。同时,乡村旅游要精细化运营提升至更高水准,考验真正的运营服务能力,彻底回归产业本质,回归到常识、回归到理性,回归到消费者最根本的需求,在做好扎实“内功”的基础上去跨界寻求合作与扩张,坚守”长期主义”,遵循“动态调整”,才能在这个“理性繁荣周期”内迎来超理性时代的来临。

或许,超理性时代所带来的将是一个相对长的寒冬,这对整个乡村产业发展,甚至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带来前所未有之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