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忧外患之下,大明王朝最终在1644年走向了灭亡。李自成的“大顺军”攻陷紫禁城,崇祯帝身边只有宦官王承恩陪同,君臣二人自缢于煤山。虽说此时北方大部分国土沦陷,关外还有清军虎视眈眈,但是长江以南依然在明朝控制下,南京还有一整套官僚系统可以运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如果君臣一心,明朝还是可以像东晋、南宋那样偏安一隅,可惜即使在危急存亡之时,争权夺利依然在南明朝廷上演,而有些世受皇恩、身居高位的臣子,面对清军南下,选择了开城投降,其中最被后人唾骂的当数钱谦益和王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两个人在扬州沦陷后奉命守卫南京,但不发一兵一卒跪迎多铎。当时人讥讽钱、王:“国破从新朝北阙,官高依旧老东林。”后来还抢在众人之前“剃发易服”,这些都为世人不耻。虽说顺治帝要求善待这些投降派,王铎甚至还被封为礼部尚书,但这只是“空头支票”,他们必须在严密监视下生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很快便陷入了穷困潦倒的境地,王铎回乡以后,面对的是乡亲们的白眼,家里断粮、断药,他只能频繁写信向好友、亲戚求助,甚至还给受朝廷宠信的传教士写信,只为了饱腹,这让人感到唏嘘,现存四川博物馆的《绝粮帖》就记载了他向亲家借粮的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如果不是因为大节有亏,王铎在书法史上的地位和影响力都不会低于董其昌。这一点在我们隔壁的日本就能印证,岛国人的“明清调”就是在王铎书风基础上形成的,他们甚至认为王铎水平在王羲之之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清代前期,学王铎的人还不少,但乾隆命人编纂《贰臣传》,将王铎也列入其中,导致他的作品被禁绝,直到清晚期才重新火了起来。清末以来的名家都非常推崇王铎,吴昌硕、林散之、沙孟海、启功都视他为“偶像”,尤其是沙孟海,他认为王铎是矫正赵孟頫、董其昌俗媚书风的“中兴之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绝粮帖》纵25.3厘米、横144.2厘米,共32行、148字,单字大小约4厘米。这封信读起来很心酸,王铎写道:“失执珪时一老腐儒耳,有不奴隶视之者乎”“灶烟燃死灰,如亲家高义者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抛开内容,这封书信颇能看出王铎书法水平。其用笔出规入矩,从他后人编著的《拟山园帖》能看得出王铎遍临晋唐宋元明诸家,尤其是“二王”、褚遂良、米芾等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他的字既有王羲之用笔之多变,起笔时而顺锋、时而逆锋,衄挫、绞转一气呵成,虽有古人法度,但不落窠臼。结字奇宕、用墨酣畅,涨墨法化静为动,都独具匠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学界认为,王铎与赵孟頫同样是学习魏晋书法的高手,但王铎比赵更有才气,也更有新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