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团结是有目共睹的,我们向来强调团结和集体主义,因为1949年新生的中国,是在无数的英雄和先辈们在无比的团结之下孕育而出的,而后的五十年代,新中国则是在无数爱国仁人志士的呵护和扶持之下坚强生长。

当时的新中国作为一个新生政权,是受到多方敌对和打压的,所以当时的国人为了让新中国不再受欺负付出了极大的努力。

我们都说他们是“一代人吃了两代人的苦”。而也有人曾坚定地说:“我不允许任何人对中国动武”,什么人才有底气说出这样的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共和国的利剑

说出这句话的人是我国伟大的物理学家,于敏。作为一个满腔热血的爱国者,他的誓言从来不是空口白话,而是通过自己的努力真正实现了这一点,也让诞生之初的新中国迈出了站稳脚跟的一大重要步伐,甚至让整个世界为之震惊。

从战火之中得来和平的新中国要想不再像晚清一样任人宰割,就必须有顽强的国防力量和属于自己的杀手锏。

而基于当下逐渐走向现代化的战争形势,大量的军队和一般的武器装备已经不能满足战争的需要,当前的中国需要更强大的国防力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尤其是在二战经历了美国对日本实施的核打击之后,我国普遍认为:要想不被美国进行核威慑,就必须拥有自己的原子弹。但却被当时的苏联嗤之以鼻并很快撤走了相关专家,而当时的中国人,面临孤立无援的悲惨状况。

在这种情况下,一位又一位科学家从国外返回,众位游子共赴中华,为新中国添砖加瓦。

二、利剑铸造者

于敏是这批核物理学家的其中之一,与众不同的是,他是其中唯一一位没有外出留学经历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26年八月于敏出生在我国的天津地区,普通的上班族家庭,父母都是一般职员,幼年的于敏并没有表现出超然的天赋,而造就他最终成功的,是后天的勤奋与刻苦。

时间到了1937年,当时的于敏十一岁,日寇开始全面侵华,虽然国共合作联合抗日,但战争初期的情况不容乐观,日本帝国主义的猖狂和降临在同胞身上的灾难,让于敏十分触动。

他暗下决定,一定要挽救中国于水火之中,并于1944年考入北京大学工学院,但在一年之后,美国的两枚原子弹投下,于敏为之大受震撼,毅然决定进入物理学院学习,为了将来中国自己的原子弹尽自己的一份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因为是中途转入,薄弱的基础和进度上的差距都让于敏无所适从,但他却没有放弃,通过更加刻苦的付出来弥补这一差距,最终在1951年,于敏凭借优异的成绩取得了北大硕士学位。

对于当时的中国来说,大学生都十分稀少,清北毕业的高材生就更加是凤毛麟角,所以类似于于敏这类顶尖的毕业生,很快就被吸收到了国家原子弹的研究队伍之中,当时的中国专家队伍,基本都投入在原子弹的研究之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因为技术的缺乏和设备的落后,这项事业举步维艰,任何一个小小的进步都需要付出巨大的人力物力。到了1961年,于敏对原子弹的研究工作有了不小的突破,并且有了新的发现。

但当时的国际环境同样紧张。朝鲜战争中,美国威胁中国要对中国使用核武器一直让毛主席惴惴不安,因此在原子弹有了不小的突破之后,于敏却被突然告知,“国家需要氢弹”,这短短的六个字,却有千钧的重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氢弹相比于原子弹,氢弹具有更多的优点,比如威力要大于原子弹,产生的放射性元素也更多,另外更重要的一点就是成本低廉。

但因为在构成和引爆方式上的变动,许多地方需要重新树立观念,这对于敏来说是不小的挑战,但他还是答应了。

三、氢弹之父

因为氢弹爆炸所需要的超高温度只有原子弹爆炸才能产生,所以在氢弹研制的同时必须保证原子弹的同时进行,而作为氢弹的基础,国家唯一一台计算机只有百分之五的时间被用来研究氢弹,这对于于敏拉说又是一个难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他没有放弃,没有了电子设备,于敏就带领他的团队进行人工计算,手持计算尺扎根在工作岗位上,人人拼命,接连苦战,如此密集工作了两个年头,一套完整的氢弹设计方案终于在于敏所领导团队的汗水浇灌之下完成。

其中于敏院士的贡献最为突出,他在没有任何经验的情况下研究出了氢弹最为重要的基本构型,这在当时是要领先于世界的,在其基础上所研究出的氢弹甚至比美国的保存时间更长。

当然,方案的完成只是代表理论阶段的成熟,而理论到实际还需要繁琐的流程,氢弹的试爆地点在大西北的高原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那里的环境十分恶劣,温度最低达到零下三十度,而用于敏院士来此亲自操作之时,会出现严重的高原反应,但他还是咬牙坚持了下来。

最终在1967年6月,我国的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仅在原子弹成功爆炸的两年之后,于敏院士的贡献十分重大。

中国制造氢弹不仅是中国人民为了国家的安全和尊严而进行的一场伟大的科技革命,也是中国人民为了世界的和平和正义而进行的一场伟大的政治斗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为了我国的两弹行业的于敏院士,却隐姓埋名整整三十年,从决定研究的那一刻,他的思路,论文,成果,甚至姓名和身份都被保密起来,他的名字和身份直到1988年才被解禁,直到1999年的表彰大会上,于敏才被授予“两弹一星”的勋章。

于敏曾说过:“我不允许任何人对中国人动武”。

从他辉煌的研究成果来看,于敏院士的确说到做到了,他是中国人民的脊梁,或许正是内心存在这样的信念和奋斗目标,才让他在这隐姓埋名的三十年之中不断砥砺前行,取得了最终的研究成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到了2019年,或许是工作的劳累,或许是工作性质的摧残,为共和国铸造利剑的于敏院士在北京逝世。

总结

现在中国的富强从来不只是岁月静好,而是前人为我们承受了太多太多,许多“不允许任何人对中国动武”的无名英雄,都倒在了中国崛起的路上,但他们的精神永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