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其获,十月陨萚”,这是《诗经》里西北地区的时节。农历十月的江南,依然橙黄橘绿,红叶流丹。在这个色彩绚烂的初冬,首届自然资源与生态文明论坛在浙江湖州的余村召开,让这个“两山”理论发源地如“鲜花着锦“般明媚绚丽。

本届论坛以“推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为主题,在主论坛之外开设了4场分论坛,与会嘉宾围绕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展开了热烈的分享和讨论。记者全程参与了“生态文明·理论研究与理念传播”分论坛,被现场热烈的氛围所感染。

在生态文明理念传播沙龙环节,中国发展改革报社副社长杨禹、澎湃新闻网副总编辑黄杨、中国自然资源报社社长周星、新浪微博政务公益运营总经理李峥嵘等资深媒体界人士都分享了各自所在媒体在传播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做好生态文明相关报道方面所作的探索和努力。

杨禹在分享了中国发展改革报社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传播方面所作的工作后谈道,要想做好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大众化传播工作,可以着重把握四个关系:一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与习近平经济思想的关系;二是发展与改革的关系;三是新的探索与长期努力的关系;四是传统传播方式与新的传播方式的关系。“思想理念的传播,其背后有着重要的底层逻辑。我们进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传播,一定不要忽略其与习近平经济思想之间丰富的交集,这样才能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传播好。”

该分论坛的主旨报告也是精彩纷呈,中国地质大学党委书记雷涯邻所作的《以矿产资源可持续利用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报告生动活泼,令人印象深刻。

“大家知道我们的手机里有多少种矿产资源吗?”雷涯邻举起手里的手机向在场人士发出了提问。“答案是70多种。”

雷涯邻表示,矿产资源作为能源、原材料和稀有金属的重要来源,为人们提供了丰富多样的物质基础。据国际能源署统计,生产一辆纯电动汽车大约需要铜、镍、钴和锂等矿物质200公斤,是内燃机驱动汽车的6倍。因此,我们依赖矿产资源来满足衣食住行等方面的需求,支撑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而可持续利用矿产资源,可以保证资源的长期供应和稳定性,从而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如果对矿产资源过度开发,消耗殆尽,那美好生活就无从谈起。毕竟,‘家里有矿’才能心里不慌。”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生态文明教研部教授、生态文明建设教研室主任李宏伟从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方面进行了探讨。她明确了生态产品的概念,即在不损害生态系统稳定性和完整性的前提下,生态系统为人类提供的物质和服务产品。“产业化的生态产品开发路径尚未形成,市场化的自然资源定价、交易机制不完善,导致难以形成基于生态产品的相关产业开发布局。”李宏伟建议建立以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为主体的生态经济体系,因为“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

嘉宾的发言引发了现场踊跃的思考和热烈的探讨。北京工业大学城市建设学部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赵群毅对记者表示,参加此次论坛收获颇丰,对下一步工作的重点和方向有了明确的想法。来自河北省自然资源厅和湖南省自然资源厅的同志也纷纷表示,在论坛上明确了思路,回去后要进一步做好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传播工作。

下午6点多,夜幕降临,华灯初上,翩翩白鹭飘然去,而论坛会议室里学习、交流的劲头依然十足。这场为期一天的论坛,令人意犹未尽,意味深长。冬已至,春不远。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的探索和实践,正在神州大地上孕育萌生。(中国发展改革报社记者 成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