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中国十大将中,一些将领在三个时期的革命贡献并不平衡,比如王树声大将。自红军生涯结束后,他在抗日战争时期并没有再次扮演主角,反而甘愿做配角,默默无闻,甚至不及许世友、陈锡联等众多战将的战绩耀眼。然而,授予军衔,尤其是大将、上将,并非仅由资历、战功和职务评定,还有更为关键的因素——“山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如果仅以资历、职务、战功为评判标准,其他将领可能比王树声、许光达、徐海东等更有资格授予大将之衔。徐海东是红25军的旗帜,尽管于1940年离开战场,但他对中国革命的贡献不仅仅取决于多少战役参与,而是深远影响。许光达是红二军团 ja的代表,成为三大主力之一,相较于后来加入的红6军团,红二军团更具开创性和代表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王树声担任红四方面军副总指挥,军事职务仅次于徐帅。虽然他在红军时期表现勇猛,但抗日战争后,军队职务和地位有了较大改变,更多地被安排在“偏师”角色。相较之下,其他四方面军的将领如陈锡联、陈再道、王近山、杜义德、王新亭等在前线打得火热,而他显得较为低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44年,王树声被派往河南开辟新区,担任司令员,领导部队打游击开辟豫西根据地。尽管在抗战结束后,他在中原军区担任副司令员兼1纵司令员,再次重新投入前线主力部队作战。然而,他被任命为二级军区司令员,负责开辟和发展地方,为主力站稳脚跟作出努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王树声在这一时期变得温和多了,意识到大局的重要性。尽管失去了主角机会,但他并未消沉,更加理解大局对战略的影响,巧妙地完成了跑龙套的角色。军队的授衔,尤其是大将,更看中“山头”的影响力。作为四方面军的副总指挥,这一点是无法改变的,他的地位不可忽视。

值得注意的是,十大将的选择更多地考虑了红军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的“山头”。如徐海东、许光达、王树声、张云逸等更多代表红军时期的“山头”,而粟裕、陈赓、谭政、罗瑞卿等则更多代表着三野、二野、四野以及华北军区的“山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