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笔下的冬天,独一无二,美到极致!北宋是一坛飘着金箔的米酒,文人雅士将它斟满,又就着它把雪描摹得雅致深邃。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在苏轼的诗里,人生如雪,世事飞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宋嘉祐六年(1061),苏轼被任命为凤翔节度判官。

这年冬天,他前往凤翔赴任,弟苏辙相送。二人在郑州分手后,苏辙作《怀渑池寄子瞻兄》,苏轼作《和子由渑池怀旧》: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尔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诗中,表达了苏轼对人生来去无定的怅惘,和对往事旧迹的深情眷念。

人生好比那不断飞翔的孤雁,泥上偶尔留下一些零星的爪印,大雁却一往无前。

这既是苏轼抒发的人生感慨,同时也告诉我们人生充满偶然性这一深刻哲理。

第三联则应和弟弟诗中的怀旧之情,感慨时光易逝,人事变迁。

尾联既是对过去兄弟二人经历的回忆,同时也是苏轼人生感受的进一步抒发。

“雪泥鸿爪”的比喻,老僧新塔、坏壁旧题的惊叹,含意丰富,意味隽永。

全诗节奏明快,意境恣逸,是苏轼七律中的名篇。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鸿,是苏轼喜爱的生命象征,他用这个图腾表达自己生命的种种感受:

幽冷又清静、孤单又独立、缥缈又自由、无奈又无俗、寂寞又高傲,等等。

苏轼和他的鸿影,本身就是一个内涵无比丰富的象征,一想到苏轼,我们不只是高山仰止,我们还感到非常亲切,甚至怦然心动。

这首词上阕写了定慧院中,夜深人静月挂疏桐之时,有个幽人独自往来,如同孤鸿之影。

下阕承接上文写孤鸿惊恐不安,心怀幽恨,却不肯栖息,只得归宿荒冷的沙洲。这正是苏轼贬居黄州时心情与处境的写照。

以孤鸿自况,“拣尽寒枝不肯栖”,表达了作者不愿迎合世俗的高洁心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十一月二十六日松风亭下
梅花盛开
春风岭上淮南村,昔年梅花曾断魂。
岂知流落复相见,蛮风蜒雨愁黄昏。
长条半落荔支浦,卧树独秀桄榔园。
岂惟幽光留夜色,直恐泠艳排冬温。
松风亭下荆棘里,两株玉蕊明朝暾。
海南仙云娇堕砌,月下缟衣来扣门。
酒醒梦觉起绕树,妙意有在终无言。
先生独饮勿叹息,幸有落月窥清樽。

绍圣元年(1094)十一月作于惠州。

这是一首咏梅诗。

在诗人的笔下,荆棘丛中盛开的梅花,美如身着缟衣素裳的海南仙子,带着深情轻叩诗人寂寞深闭的双扉。

她是诗人谪迁生活中亲密的伴侣,是诗人清高幽独心境的象征,是诗人美好理想的化身。

全篇章法井然,每四句自成一个片段,由春风岭上的昔年梅花,到荔枝浦的半落长条、桄榔园的独秀卧树,逐步引出松风亭下两株玉蕊,如此层层铺垫、衬托,使这两株梅花的冰雪姿质更加光彩照人。

苏轼的雪天,通常和他的好友一起过。

黄州大雪,“半夜银山上积苏,朝来九陌带随车”,太守徐君猷带着酒登门共饮。和朋友一起观雪,是一件多么雅致有格调的事情。

原词:《浣溪沙》
半夜银山上积苏,朝来九陌带随车。涛江烟渚一时无。
空腹有诗衣有结,湿薪如桂米如珠。冻吟谁伴捻髭须。

再好的朋友也有分别的时候,送梅庭老去上党,苏轼吟:“门外东风雪洒裾,山头回首望三吴。”

以衣襟上的雪代替眼泪,朋友之间不需要太多伤悲。

原词:《浣溪沙·送梅庭老赴上党学官》
门外东风雪洒裾。山头回首望三吴。
不应弹铗为无鱼。
上党从来天下脊,先生元是古之儒。
时平不用鲁连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若朋友不在身边,雪一人也能看,“寒松瘦竹元清劲,昨夜分明闻折声”,苏东坡总能在草木间找到禅意,在大雪纷飞的夜晚静静听取一根竹子折断的声音。

原诗:《雪诗八首·其一》
万石千钧积累成,未应忽此一毫轻。
寒松瘦竹元清劲,昨夜分明闻折声。

苏轼这一生,起起伏伏,却从不缺雪和朋友,因而自然不缺笔墨文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