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组法国人迪穆兰拍摄的老照片。

资料显示,他拍摄的内容是1897年5月1日(光绪二十三年三月三十日)在吴淞兵营进行军事操演的自强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清末的新式军队编练,发韧于甲午战争后。彼时,清廷统治者看到日寇是“专用西法取胜”,开始主张“仿照西法,添设新军”。

  • 张之洞与自强军

在北方,光绪二十年(1894年),袁世凯在小站编练有定武军。在南方,两江总督张之洞1895年在江宁所办的即自强军。两军遥遥相对,颇有军阀割据的味道。

《春申旧闻》中记载,“光绪乙未,东战亟,清廷割台以自固,江南大吏有号维新者,乃仿德国军式练兵沪,号“自强军”,以沈敦和(仲礼)为统办。德人来春石泰为统领。”

这些德国教官,是张之洞托清廷驻外大臣许景澄从德国所请,共三十五人。

可以说,在自强军的规划建设上,张之洞倾注了不少心血,整支队伍建设是高起点、高规格,不仅士兵饷粮优厚,还专门给来春石泰聘请了西点厨师。据说“袁项城督直隶,练新兵于小站,欲调此军北行,而来春素不直项城”。

根据当时的《录新闻报》记载,自强军共有步队八营,有两千人;炮队两营,有四百人;马队一营,有一百八十人;此外,还有工程队一营,有一百人。合计近三千人,但一直未足额。

在编制和装备方面,自强军的步队共八个营,分为左右两翼,每翼有四个营,除一小部分枪支是汉阳枪炮厂所生产的,大部分都是使用的国外购买的新型小口径双筒毛瑟步枪;马队装备有马快枪,还配有长刀;军官配有六响手枪、指挥刀;两个炮队营,装备的是克虏伯火炮和英制的麦克尔逊后装钢炮。

这时的大清帝国上下练兵,流行的是学习德国兵操、聘请德国教官,士兵们进行步法、操法、转法以及行军和各种作战队形的学习演练,自强军更是不会例外。

在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四月编发的《自强军西法类编》中,专门讲解了自强军的操法口令、训练章程、步操口令图解、操枪口令图解、验枪架枪图说、拏枪练刀图说、打靶单程、马队操矛口令图解、炮队常操口令图解、步队演阵新模、马队炮队阵图、火药子弹引信问答、小口径双筒快枪图说、全军洋号鼓调谱、壁垒新法、陆道设阻各法、测绘算学等共十八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896年2月,张之洞调湖广总督后,自强军由刘坤一接办。后期,自强军先迁至吴淞,后又迁至江阴。

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三月二十五日,张之洞曾给沈敦和发电,说“自强军校阅整齐,阁下教督之功也。欣慰,敬。”可见,虽然张之洞调任湖广,但仍对自强军挂念不已,根据《录新闻报》中的记载,当时的营务统办沈敦和(仲礼)策划了三月三十日操演各式阵法。

自强军在吴淞举行的这场大操演,邀请了驻沪的洋人使节、武将等前来阅操。根据上面迪穆兰所拍的照片显示,场面宏大,步、马、炮各营一一亮相,展示了各个训练科目。

  • 自强军的局限

对于自强军的创建,当时也有很大的异议。在当时出版的《知新报》上,开篇就是说自强军创建“初时训习者,已亡去十之八九”,还说自强军“每人每月饷八圆,全军月费三万两,岁费四十万两,数甚巨也”。这使得后来自强军的财政支出并没有达到预期水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仅如此,也有记载,当时的江南自强军聘请了三十五名德国教官,但是整体水平并不高,军衔最高者只有少校来春石泰,剩下的都是些低阶的军官,并且自强军与洋教之间也并不是一帆风顺。

在光绪二十四年七月十四日,刘坤一的一份《自强军出力员弁择尤保奖折》中,曾指出,“三年以来,成效卓著,各该洋将和平受商者固不乏人,而骄悍傲戾,遇事挟制者,亦复不少,全赖营务处各员相机因应,设法羁縻,得以就我范围,尽心教练。副营哨官隐忍洋员之苛暴,和衷商榷,昕夕督操,于战阵一切机宜,切实讲求,亦皆确有心得,用能整齐纯熟,成此节制之师,均属着有微劳,始终奋勉。现在洋将一律资遣,该军归江南提督李占椿接统,营务处业已裁撤,自应择尤请奖,以示鼓励。”

可以说,自强军的创建和发展是完全依赖于这批洋教官的,从制度、方法到装备对洋人有很强的依赖性。

在自身人才培养上,为了提高“自强军”的素质,张之洞等人曾派遣大量中下层军官留学,但相对于当时形势发展的需要,还是缺少优秀的人才。不过,这些新培养的军事人才在国外接受了新思想,在以后成了清末民初革命运动的主要成员。

并且,这支队伍很大程度上受张之洞、刘坤一等人影响。据记载,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上半年,清廷曾命刘坤一调自强军去山东,但被刘坤一表示“亦若无可抽拨 ,前往填扎”,他的理由是江阴是长江第一门户,由提督李占椿统带等,这是清廷所不允许的。在清末新政开启以后,中央要收拢军权,肯定不希望地方势力做大做强。清廷先后设立练兵处、陆军部,统一全国练兵事宜,这使得自强军走到了尽头。

1901年9月,清廷谕令“自强军调往山东,交袁世凯酌量分布,督饬训练。”就这样,自强练兵,终归昙花一现,此后,逐渐并入了北洋六镇。

(本文原创:史说新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