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想留言者也只是友善地提出,功利主义理念涵盖内容与争议较广,在现象分析中使用应该谨慎,避免“功利主义=功利心”的误导,而在传播中弱化乃至于偏离了“效用最大化”定义的本意。
然学理探讨与观点论证,本身便不是完美的,一个初心是好的概念在现实应用中就必然导向了好的结果吗?且在当下“效用”与效率当道的社会语境中,相比于倡导,反思该理论神话后带来的影响更有意义。

为什么要聊一聊功利主义这件事?源起于厌童仇老情绪这篇文章下的留言,提醒“功利主义不是用来解释个人利益优先,而是强调集体利益和社会利益的最大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开始我以为是自己引用过程中片面地理解了文章,以及对“功利主义”了解有限而造成的误读。而后在理解电车难题以及与之密切相关的道德主义讨论,我再读了一遍引用的论文,我发现这个概念没那么简单,于是有了这篇文章的抛砖引玉。

初心“为最多数人谋幸福”,在实践落地上就必然利于多数人吗?

引用文章为黄正元《社会原子化及其消解——兼析社会腐败窝案根源》,2014年发布在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文章是从社会原子化角度切入,通过功利主义利益抱团的行为,指出了滋生腐败窝案的团体性动因。

利益最大化的功利主义,的确为经济发展加速,却也滋生了腐败行为;因为想要利益最大化,所以有利用价值的人抱团,即人脉圈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论文部分截图

这是2014年1月刊登的论文,还差1个月就十年了,却依旧可以解释当下的现象,为什么呢?因为这种利益维系的纽带,在单身经济盛行之下越发凸显,再加之老龄化加剧社会支持跟不上,利益的天平难以维稳,冲突与不满情绪自然上涨。

而这,是我引用解释厌童仇老情绪何以愈演愈烈的社会因素,即:“原子化的本质,功利主义‘精于计算’的逻辑正在以另一种强权压迫的方式席卷,只不过受害者从父权制下羸弱的女性与下位者,转变为无力自救的老幼与无法融入利益圈的其他群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无辜的幼童、扫兴的长辈,厌童仇老情绪何以愈演愈烈?》 文章截

而在功利主义讨论利益最大化时,集体与社会的确是关键因素,但这个因素是棋子、是工具,还是目标、是结果?这其实是存疑的。这就像社会达尔文主义的法西斯暴政,打着不就是利益、效率发展的思路,做着人道毁灭的事实吗?

而要真正理解功利主义,可能还是要当下功利主义何以被广泛应用,以及质疑主义的原因何在。

政治哲学议题,功利主义定义、理论与争议

这方面的探讨是政治哲学议题的重要专题,不同哲学家、思想家都有延展与深化,相关论文与溯源也很多,大家有兴趣可以下载来看。

为了快速通达定义,教材是一种好的选择,而课程亦然。这里选用了一试听课程的ppt,试图厘清为何功利主义被广泛应用于我们的政治实践中。

其一,打破偏见,“度量衡”是效用,选取大家都认可的交换与惩罚机制,更有利于实现公平、走向平等;其二,作为一种结果导向的检验标准,“收益-成本”估价模式的功利主义更适用于实践的逻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该UP主课程教材参考:威尔·金里卡《当代政治哲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哈佛大学公开课《正义之辩》第2集部分笔记

当然,功利主义实践中的争议也不少。在典型的电车难题里,一个人按照规则在旁边轨道上,五个人违背规则在即将穿行的轨道,作为电车司机的你,如何选择?是为了维护规则令五个人丧命,还是为了效用最大化偏轨、让一个守规则的人为五个人的犯错承担后果?这是道德主义与功利主义的分野,而对于功利主义实践的探讨一直在继续:

其一是对个体生命权,比如代孕等个体体验值比重较重的事情,是否也可以使用功利主义估价模式来应用?换而言之,市场自由定价是否可以适用于所有事情之中?

其二,当过分关注实践落地、要求最大化多数人的效益,是否会压缩个体选择的自由,令“沉默的螺旋”飞快转动,比如同性恋这类存在生理性因素曾因舆论压力而长期不被看见。

其三,功利主义因其操作性而成为部分人的遮羞布、谋取私人利益的挡箭牌。如上官员贪污是,在哈佛大学公开课《正义之辨》中是一女生宿舍留宿男学生,本不过是观念差异,却碍于“老古板”名头,以增加其管理成本为理由抗议,最终以校方留宿收取费用告终。这一逻辑,在打着可持续理念的塑料袋等商家收费项目增加中也很常见。

想要详细了解,推荐B站这门《正义之辩》12集课程,没有特别教科书般概念灌输,其谈论很有启发性。目前看了5集,看到代孕的探讨,这一话题与人道主义消灭,本质上都是对个体生育权、自由权与他人影响三个维度的考量。所有事情的都按照效用最大化来计算的前提,是所有事情都被估价是公平的,且符合大多数人的利益。但实践中是否真的如此,可能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公平如何实现,有赖于人们对公平的认知,这是基于内心信仰投射下的选择期待。而这些社会、历史与文化的影响,并不会在最初的估值中体现,却会产生持久的影响。这些文化等影响在功利主义的成本分析中常常被忽视。

功利主义有其独特优势,打破偏见就很难得,本质上为更多人利益考量的出发点也很好,但政府决策以及公共事务中出发点好,其结果是否就必然好呢?这可以要保留意见。

这种逻辑在日常生活中很常见,因为希望“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因此“退一步海阔天空”等处理法则总是涌现。可这样的混稀泥,有时并不奏效,反而会起反效果,导向了更严重的后果……

如代孕、嫖娼等事情,为何要在我国明令禁止?因为人一旦商品化,奴隶制度将永远不会退出历史舞台。当使用价值成为唯一评判标准,人的基本权利也不复存在。

这里对于理论的分野与深入探讨,当然不是我这几百字可以囊括的。等后续补充了相关哲学议题的知识,再来进一步分析,目前只是从功利主义的政治哲学探讨中受到的启发谈谈心得,也欢迎了解的朋友留言交流。

以效用最大化的功利主义,如何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复旦大学王德峰教授指出,“实践是什么,真理现实力量的表达”。我们常常会因新闻强调“客观性”立场,而忘记媒体存在内容选择性的事实。这种理论与实践的巧妙挂钩,也是功利主义在推进工具理性上升、忽视价值理性的重要动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B站的对谈视频《人生痛苦的来源,我们找到了》中,对“努力,然后成为人上人?”的拆解很好诠释了,外部利益最大化与内部自我效能感最大化的两个差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结果的好坏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你对投入是否值得的判断呢?这些都与功利主义理念入生活息息相关。“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一个成长历程中不把自己当成人来尊重的个体,在成功之后如何重拾初心,学会尊重自己乃至于他人呢?如果不能,那我们为何仍执着于成功的结果而忽视当下的体感呢?

南京大学杜骏飞教授说得很好:“中小学,乃至大学,老师们往往并不重视学生的常识教育”,这当然不能单一地指责老师不负责,在对老师绩效考核的教育体系上,便严重忽视了老师与学生交流的维度。尤其是中小学,高考的指挥棒已经成了分数结果论。老师一方面在各种检查等非教学任务中奔走,一边应对学生家长,有什么时间来沉下来让课堂成为启发心灵的窗口?当“半成品”的学生被扔到市场,领导者一味用吃苦教育,多元观念冲突加剧认知的偏差。当代人为何这么累,且累得没有成效,只看结果不论过程体验的模式,需要负部分责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然,一味说好不行,一味贬低也是对理论的亵渎。我们对于当下现象的不满,并非是吹毛求疵地苛求,而是借提出问题来引发社会性关切,从而让教育回归希望田野。

如北京大学林小英在《县中的孩子》一书中的表达,基础教育在预备性之外,基础性的常识教育是缺失的。那些如今在富士康工厂工作、曾在学校不被期待的孩子,“他们的未来大多安放在县域乃至农村,他们的状况如何,关乎县域未来的发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们常说要缩短城乡发展差距,要做的并非让乡村变成城市,而是让乡村发展不要脱离我国现代化发展的轨道,成为城市的附庸。

教育在乡村经济发展、破除落后观念上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当基础性常识在县中生根发芽,当城市不再是教材课本与考试终结的生活样板,乡村的振兴才会有源源不断地再生力量涌现。

因此,效用最大化的功利主义虽好,却也要警惕过分结果导向而忽略的附近的消失、群体性困境。我们的生活不应该以效用来判定,生命如此,与生命息息相关的教育等社会文化类议题也是。

而这种科学化、数字化背后的伦理性隐忧,恰恰是在人工智能技术蓬勃发展的今天,应当被正视且亟待加强的人文素养与思辨精神。

最后的最后,指出效用最大化不应在社会人文领域简单应用,并非否认其在克服偏见、导向结果的实践落地可操作上的价值。理性探讨,认真分析,才能令声浪成为凝聚共识的力量,不被分化,愿一起进步静候曙光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