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总理有1.2万英镑存款?” 中国银行的一名工作人员惊讶地问道。周围的其他工作人员也加入了查看。毫无疑问,周总理一直以来都是一个非常节俭朴素的人,他和妻子邓颖超一生都在为国为民,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甚至舍不得买一双皮鞋。那么这笔巨额存款是怎么来的呢?原来与一位英国女孩多利有关。 故事要追溯到1939年,即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之时。在那个动荡的年代里,全世界的人民都被卷入了战争的泥潭之中,无数人失去了家人和生命。那时的多利只有22岁,本来是一个普通的英国姑娘,在一家公司做着最底层的工作。但是战争使得她家破人亡,公司也宣布破产,因此她失业了。多利无依无靠,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她只能四处找工作,但那个时代经济不景气,没有一家公司想要一个没有经验的小员工。多利精疲力竭,肚子饿得咕咕叫,每天都在四处求职,但却始终没有找到工作。在那个空气中弥漫着浓浓硝烟的时代里,多利感到前途一片黑暗。有一天,多利看到了中国银行伦敦分行发布的招聘启事,她心想:既然没有别的选择,为什么不去试试呢?毕竟勇气和尝试往往是成功的关键。伦敦分行是中国银行在欧洲重要的一个分行之一,管理着英国和整个欧洲、非洲区域的业务,对于多利来说,这是一个机会。她克服了自己的紧张和担心,前往面试。尽管她没有太多的工作经验,但是她勤奋好学,最终被中国银行伦敦分行聘用,担任银行柜台的出纳职务。多利的工作很忙,但她一直很努力,赢得了同事们的尊重。

她的工作表现让她得到了奖励,奖金直接存入了她的银行账户,她不知道自己的银行账户里竟然存了1.2万英镑。她想知道这些钱是从哪里来的,于是她向银行工作人员咨询。银行工作人员告诉她,这笔钱是来自中国的周总理。周总理在英国期间,了解到多利的困境,决定帮助她。这笔钱就是周总理自己的积蓄,他把这笔钱存在了多利的银行账户里,让她可以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困难。多利感到十分感激,她向周总理写了一封感谢信,表达了自己的感激之情。多利后来嫁给了一位中国人,在中国生活了几十年,直到去世。她一生中把周总理的善意带在心中,深受感动。除了每个月负责给国民党在英国的海员发放他们的工资之外,多利也开始思考如何帮助那些在抗日战争中受难的中国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看到国民党海员拿到工资后直接去俱乐部喝酒玩乐,她感到非常不安。她想到自己的国家也正在被德军轰炸,所以她与中国人民感同身受。她抓住一个国民党海员的衣领,大声地说:“你们的同胞正在被侵略者无情地杀害,而你们却在这里吃喝玩乐吗?难道你们的心都是石头吗?” 这番话让在场的国民党海员感到羞愧,他们放下手中的酒杯并离开了俱乐部。之后,有几名国民党海员找到多利,希望她能够帮助他们办理汇款业务。这些海员表示,如果不是多利的话,他们可能还会沉醉在纸醉金迷的生活中。多利帮助他们办理汇款业务的同时,尽可能地减少手续费用。此后,陆续有十几名海员来到这里,也是为了办理汇款业务。看着这些海员的觉醒,多利内心感到非常的欣慰。她也因此对中国产生了更深刻的感情。

1944年,中国的抗战进入了最关键的时期。中国红十字会在中国银行伦敦分行设置了一个募捐箱,希望伦敦的华人和其他人民能够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多利得知这个消息后,也积极参与了募捐。她拿出了自己的一笔薪水投入到募捐箱中,与其他像她一样饱受战争折磨的英国人一起为中国人民尽力。 不久之后,多利发现负责管理募捐箱的工作人员经常偷走箱子里的大部分钱财。她偷偷跟着其中一个工作人员,发现他居然拿着那些钱去赌博和喝酒。这让多利非常愤慨,因为那些钱是人们捐赠给中国的,而不是让他们去喝酒和赌博的。多利曾发现募捐箱子里的钱总是被工作人员让人往蒋介石夫人宋美龄的箱子里投入,后来才知道这是为了让蒋介石保持面子。

为了防止这些钱被用来吃喝玩乐,多利决定将宋美龄的箱子藏起来,但工作人员却将其误以为是她自己要私吞募捐钱。他们以此为借口要求银行行长开除她,然而多利的善良并未得到认可。在此关键时刻,一位名叫刘本昆的男士出现了,他证明多利并未拿走那些募捐钱。尽管工作人员依旧不依不饶,执意要开除多利,但最终多利得以保住这份工作,幸好有人站出来为她做证。由于一件事情的发生,多利和刘本昆逐渐变得熟络起来,并经常一起外出游玩。在这个过程中,多利的善良和美好逐渐吸引了刘本昆,而刘本昆的绅士风度也让多利心生感慨。不久之后,刘本昆向多利求婚,两人很快步入了婚姻的殿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多利对中国始终怀有深厚的感情,受到刘本昆的影响,她还给自己取了一个中国名字叫刘道蕊,表达了对祖国的深情。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远在英国的刘本昆和多利通过广播听到了这个消息,激动得热泪盈眶。刘本昆紧紧握着多利的手,激动地说道:“新中国成立了,中国人民终于走出了战争的阴霾,不再受苦受难了。”多利的眼眶湿润,轻轻拍了拍刘本昆的双手,表示理解和共鸣。新中国成立后,为了稳定国内经济状况,中央收回了中国银行伦敦分行的经营权,并成立了总管理处,冻结了所有资产,等待专派员处理。然而,伦敦分行的行长不仅拒绝了周恩来总理的要求,还打算将所有资产转移到台湾。

当时,伦敦分行的大部分员工已经被遣散,只剩下几个人看守。得知行长的行为后,刘本昆和其他几位中国员工经过思考和商量,决定起义保护属于中国的资产。尽管这个过程很困难,但刘本昆毫不畏惧,他认为中国人民已经艰难地站起来了,怎么可能再被欺负。刘本昆的爱国之心深深感动着国家和人民。之后,刘本昆被周恩来总理任命为伦敦银行的代理人,负责管理伦敦地区的资产。不久之后,英国的经济开始恢复,伦敦分行的业绩也逐步提升,夫妻俩的生活条件也越来越好。刘本昆和妻子买了一辆小汽车,还在伦敦繁华街区买了一栋别墅。富裕而安逸的生活让其他人羡慕不已。然而,刘本昆却无法开心起来,他想回到祖国,回到那片生他养他的土地上看看。

自从来到英国工作以来,刘本昆再也没有回过国,他一直牵挂着自己的祖国,没有一刻忘记。尤其是当刘本昆得知新中国需要大量人才来推动发展的时候,他渴望回国的愿望变得更加迫切。然而,当时的新中国百废待兴,国家的农业和工业都尚未发展起来,很多人民仍然过着吃不饱的苦日子。刘本昆一直在思考如何告诉妻子他的愿望,每天都在苦恼。多利很快就发现了刘本昆的烦恼,在一次晚饭后,她直截了当地问:“你有心事吗?可以告诉我吗?”听到妻子的问话,刘本昆感到非常惊讶,但还是坦诚地告诉了妻子自己想回到中国的想法。多利听完后,非常支持刘本昆回国,并说:“我很喜欢中国,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也想回去看看。

”“但现在的中国生活条件很艰苦,你……”刘本昆话还没说完,就被多利打断了,她说:“我愿意跟你回中国,正是因为生活艰苦,更需要像你这样的人才。我相信日子总会好起来的,亲爱的,我愿意放弃我的国籍,回到你的祖国。”听到妻子愿意放弃自己的国籍跟自己回中国,刘本昆紧紧地抱住了多利。这一刻,刘本昆既惊讶又激动。于是,刘本昆开始递交回国申请。然而,刘本昆夫妇回国的过程并不顺利,最困难的问题是多利的国籍。因为当时中国与英国没有建立外交关系,所以多利加入中国国籍非常困难。此外,伦敦分行还没有找到合适的人来接替刘本昆的职务。中国银行总部的领导建议刘本昆继续在伦敦工作,等待未来考虑回国的事情。在这期间,刘本昆利用工作间隙继续向总部申请回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刘本昆在英国的同事得知他要回国的消息后,纷纷劝他,但刘本昆的决心非常坚定。他告诉朋友们:“中国有句老话,金窝银窝不如我自己的小窝,尽管中国的经济现状不好,但正是因为这样才更需要像我这样的人。”刘本昆的话和多利之前的话一模一样,这也表明了多利对中国的深厚感情。最终,在1967年,中国银行总部同意了刘本昆的申请。刘本昆得知消息的那一刻,泪水止不住地流下来,他抱着妻子哭了出来。随后,刘本昆把自己在伦敦的一些房产卖掉,共得1.2万英镑,并决定无偿捐给国家。经过一番思考,刘本昆夫妇决定给周总理写一封匿名信,连同支票一起交给周总理。周总理看完信后,深受感动。然而,随后又做出了紧急指示:立即查明捐款人的身份,并返还捐款。

个人财产是不会被国家收走的。然而,在写信时,刘本昆并没有留下自己的姓名和详细地址,导致银行工作人员只能在茫茫人海中进行搜索。最终,银行工作人员未能找到这笔捐款的捐赠者,只能以周总理的名义先将这笔巨款存入银行。刘本昆夫妇回国后,生活变得有些困难,但他们没有抱怨,而是每天辛勤工作。因为他们知道,只有通过努力工作,才能为中国创造美好的未来。时光飞逝,到了1997年,刘本昆夫妇已经退休了十多年。中国银行发现了这笔存款后,立即联系了他们,希望将这笔钱退还给他们。然而,刘道蕊却说:“我们已经将这笔钱捐献给国家,没有理由再要回来。”刘道蕊和刘本昆坚定地表示,不愿意接受这笔捐款。

实际上,夫妻俩退休后的生活非常艰难,刘本昆因病经常需要购买药物和住院治疗。尽管如此,刘本昆夫妇仍坚决不接受这笔捐款。最终,经过商议,刘本昆夫妇决定以刘本昆的名义成立一个基金会,以表彰银行优秀员工的贡献。"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刘本昆夫妇的一生诠释了这句话的含义。中国的发展离不开先辈们的努力和奉献,他们全身心投入到国家的建设和发展中。刘本昆夫妇就是其中一员,他们放弃了在国外的优越生活,毅然回到百废待兴的新中国。他们默默为国家做出贡献,正是因为有无数像刘本昆夫妇一样的人,新中国才能够走向繁荣富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