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的那个夏天,刚从大学毕业的我一大早就来到青年西路的南通市妇产科医院,将在这里开始我的职业生涯。那时候的我懵懂青涩,对陌生的环境心有忐忑,对医生职业满怀期待,对未来的发展充满希望。第一个轮转的科室就是儿科,一个戴眼镜的笑眯眯的主任带着我熟悉科室,孙爷爷,杜奶奶,大朱头,小朱头,康师傅……一下子就感受到了儿科大家庭的热情与温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与杜荷英、王杏林、江元宜主任的合影

这个笑眯眯的主任就是孙志强主任,也就是同事和小病员口中的孙爷爷。他对待同事和病人都非常和蔼可亲,为人正直无私,讲话诙谐有趣。记得有一次过年,他主动提出他家离医院近,除夕值班他来上,让大家都回去过年,还让我初一晚一点过来上班。等我初一过来的时候发现孙主任已经早早完成了查房、开医嘱和书写病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孙志强主任近影

一次,医院组织演讲比赛,我鼓起勇气站上演讲台,把他的故事用心地说给大家听,记得当时有一位评委评论说:你的演讲最真实,充满感情。时间一晃26年过去了,当今年我科的陆艺医生登上演讲台,讲述着我的故事时,我脑海里浮现出那时的我、那时的孙主任,万千感慨涌心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陆艺在“青春献礼二十大,强国有我新征程”主题宣讲会上

第一个带教我的是王杏林主任,那时候王主任已经快到退休年龄了,走路颤颤巍巍的。不过她对待病人一点都不含糊,对待病症一丝不苟。遇到疑难杂症,那时候没有百度和知网,她就带着我到医院图书馆去查找资料文献,老花镜下睿智的眼睛在一本本厚厚的医学杂志汇编上探索。去年年底,因为疫情的原因科室暂停了一年一度的退休职工的聚会,我便开车一个一个去拜访,王主任早早就等在小区门口的马路边,她跟我谈得最多的就是叮嘱我一定要不断学习,让我自学儿童中医中西医结合更好地服务于儿童。正是王主任这种对医学知识的严谨求实,好学上进的作风深深影响鞭策着我,促使我不断的在医学知识的海洋里学习探索,每当我松懈偷懒的时候就会心怀愧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05年,救治成功的750g宝宝顺利出院 6个月后我们上门家访

我跟得最多最久的是江元宜主任。她在工作中的精力充沛,雷厉风行,对医学知识超强记忆力,扎实的理论基础让我由衷佩服。是她教给我遇到危急抢救时临危不惧,书写病历时认真严谨,手把手教会我新生儿的气管插管、腰穿、胸穿。到后来不管遇到多么复杂困难的操作我都会镇定自若、精巧娴熟,多么危急的抢救我都能从容不迫、指挥自如,我已然学会了做那定海的神针。

而作为现在的儿科一代人正在传承延续着科室的优良传统,在儿科的工作岗位上辛勤耕耘。2022年12月,疫情放开,首当其冲的就是儿科。感染患儿不断增加,儿科医生却一个接一个的倒下。但所有人都毫无怨言的值守抗疫一线,接管发热门诊、外出采核酸、坚守病房值班,每个人都随时准备接受新的岗位、新的任务。经过每一位儿科医护的日夜守护,最终打赢了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05年,首例市外转运的危重宝宝,我科治愈后出院

时代在变迁,医院的发展也是日新月异。南通市妇产科医院已经更名为南通市妇幼保健院,2013年完成整体搬迁,从三级乙等晋级到三级甲等妇幼保健专科医院,2015年增挂南通市儿童医院。我们科室也从原来20张床位的新生儿科,发展到如今的新生儿、PICU、儿一、儿二四个病区133张床位的儿科,今年,儿童综合大楼也将投入使用。市级医学重点学科、临床医学重点专科,省级新生儿危急重症救治中心、新生儿保健特色建设单位、临床重点专科建设单位,这些“金字招牌”后面凝聚着几代人的辛勤付出,是几代人一步一步走来,共同奋斗的成果。26年来,在我的成长路上有很多的前辈们引领着我,同辈们相互扶持、相互促进、共同成长,才有了今天更好的我,更好的我们,更好的科室和医院。我从同事眼中的“小张”慢慢成长为“张老师”,从小朋友眼中的“姐姐”慢慢成长为“阿姨”、“奶奶”,也成为领导心目中能够独当一面的科室负责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们的青春记忆

今年是建院40周年,作为一位医院发展的亲历者和见证者,我内心充满自豪、无比激动,也深刻体会到过程的艰辛不易。我自感任重道远,将做好桥梁纽带,继承“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新时代卫生职业精神,做年轻医生的好榜样、引路人,用实际行动践行医者仁心,带领一代又一代的年轻医生踏实前进,把儿科团队凝聚成一股强大力量,坚定信念、自强不息,不断提升医疗技术水平,为南通及周边地区儿童生命健康提供更好的保障。只有不断的传承,不断的开拓,才能迎来更光辉的未来。

来源:南通市妇幼保健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