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看见这么个说法,说皇帝在位时间越久,因为政策的连贯性,所以越容易产生“盛世”。政策的连贯性与盛世的出现逻辑联系吗?带着这个疑问,我调取了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超过30年的皇帝,看看他们的表现如何。

第一位:秦始皇嬴政(公元前246年—公元前210年),在位36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对于嬴政而言,作为一个中国人,应该都比较了解,统一六国,开创了大一统帝国。

嬴政一统六国后,不仅实行了均田制,还统一货币、度量衡等,“车同轨,书同文”,增加了行政效率,促进了农业生产和商业贸易的发展。同时,他还大力兴修水利工程,改善了灌溉条件,提高了农业生产力。

此外,他还积极发展手工业和矿业,推动了手工业和矿业的发展,加强了物资生产和流通。这些始无前例的措施为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嬴政的经济政策,本质上还是鼓励农业发展,压制商业发展,虽然在位期间经济得到了发展,但重农轻商的经济制度也深深影响了后世。

在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百姓们虽然不再受战争带来的苦难,但是为了修建工程、戍守边疆等,加大了对百姓的徭役与赋税。加之秦朝的严刑峻法,也打击了民间的活力。百姓的生活状况恶化,许多人不得不卖掉自己的土地、房屋和家具等财产,甚至卖掉自己的妻子和儿女,以维持生计。

所以终嬴政一生,都未出现“盛世”。

第二位:汉武帝刘彻(公元前141年—公元前87年),在位54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秦皇汉武”,中国历史上刘彻与嬴政齐名,可见其的历史地位。

刘彻武功卓绝,开疆拓土,功在千秋。手下大将卫青、霍去病、路博德、杨仆更是无往不利,令敌人闻风丧胆。

但是刘彻的大规模征战和修筑长城等工程,国家财政负担非常沉重,百姓被征召充当士兵或劳力,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困难。此外,汉武帝还实行了苛捐杂税的政策,对百姓的财产和生产造成了很大的压力。在兵役和重税的双重压力下,很多老百姓举家迁移。很多人也因而死于迁移途中。

败光“文景之治”的家底后,汉武帝为缓解财政压力,开始卖官鬻爵,这现象在当时非常严重,间接的增加了百姓的生活压力。

汉武帝刘彻征战三十余年,打出了一片疆域,打出了汉朝的声名。也因此把汉朝推入崩坏的边缘。这实在不能算是“盛世”。

第三位:光武帝刘秀(公元25年—公元58年),在位33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刘秀曾在网上被戏称为“大魔导士”,在昆阳之战时,召唤陨石,以数千骑,大破数十万王莽新军,为刘秀增添了神秘色彩。

公元25年,刘秀称帝,之后数年,收关东、平陇西、攻川蜀,一统中原。此时自新朝末年开始的乱世,已去近二十年,中原之地千疮百孔、一片狼藉,天下人口更是“十有二存”。

有大臣认为应该趁乘匈奴分裂、北匈奴衰弱之际出兵讨伐,但是刘秀认为天下大乱久矣,百姓苦其久矣,不应黩武穷兵。

于是刘秀将工作重心放在恢复社会生产和安定社会秩序上。他降低了田赋税率,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并鼓励人口增长,规定每生一个男孩可以免除三年的赋税。百姓的生活也逐渐得到了改善,社会秩序逐渐稳定,经济和文化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史称“光武中兴”。

刘秀让一个破败的国家,逐步繁荣起来,百姓们也因此安居乐业,确实值得称赞。但是“中兴”与“盛世”还是有一定的距离,颇感可惜。

第四位:汉献帝刘协(190年—220年),在位30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有歌唱到:“东汉末年分三国,烽火连天不休。” 刘协作为东汉最后一个皇帝,十多岁便被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成为了一个傀儡皇帝。注定了他没有什么成就。

东汉末年的乱世,与“盛世”无关。

第五位:南朝梁武帝萧衍(502年—549年),在位47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萧衍是南北朝时期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论文治武功,在中国历代皇帝中,也算是比较优秀的。

在建梁之前,南朝齐废帝萧宝卷挥霍无度、宠信小人、不理政事,官场中贪污横行,再加上长期的战乱导致农田荒废、商业活动受阻、交通中断等,使得经济发展陷入停滞,让南齐摇摇欲坠。

代齐建梁后,萧衍留心政务,纠正刘宋(南朝宋)、萧齐(南朝齐)以来的弊政。为了应对经济困境,萧衍实行了节俭政策,削减了官员的奢侈开支和浪费,以节约财政资源。同时减轻了百姓的赋税负担,有利于缓解社会矛盾和促进经济发展。给南朝以喘息之机。

但是在萧衍执政后期,面临了严重的经济危机,其中铜矿的极度缺乏尤为严重。不得以萧衍以铁铸钱。但这无疑是饮鸩止渴之计。由于以铁铸钱制造技术和工艺相对简单,使得通货紧缩很快地变成了通货膨胀,但也因此私铸铁钱成风,导致经济秩序混乱,更加剧了南梁的经济衰退。

北魏尔朱荣发动河阴之变,屠杀北魏宗室。北魏宗室元颢向萧衍求救,面对如此讨伐北魏的大好时机,萧衍也只是派出陈庆之,让其自筹兵士随元颢北上。可见南梁当时的经济情况已经差到了何种地步。

再加上社会动荡,贪污腐败等问题,南梁的经济困境,显然不是萧衍能够解决的。萧衍只是阻止了南朝的崩坏,但在那种乱世之中,又怎么可能开创“盛世”。

第六位:唐高宗李治(649年—683年),在位34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李治继位前饱受质疑。李世民认为李治庸懦,不宜治国。但是出人意料的是,李治看似是庸懦,实则外圆内方、胆大心细,凡他要做的事情,无不达成,是一个极好的“守成之君”。

李治继位后,继续推行李世民轻徭薄赋的经济政策,以减轻百姓的负担。同时整顿均田制,缓和占田不均的状况,以促进土地的有效利用。延续了“贞观之治”的繁荣。后世称这段时期为“永徽之治”。

但是660年开始,李治身体开始出现问题,武则天逐渐开始替李治处理政务。四年后,武则天开始垂帘听政,史称“二圣临朝”。李治也开始渐渐地退出政治舞台。自652年开始,至705年,在李治、武则天的治理下,唐朝人口增加一倍有余,到达六百一十五万六千一百四十户,李治提交了一份不错的答卷。

如果李治身体无恙,武则天没有接替李治治政,是否能将“永徽之治”升级为“永徽盛世”,这话不好说,毕竟历史不存在假设。但“之治”始终是“之治”而非“盛世”,着实可惜。

第七位:唐玄宗李隆基(712年—756年),在位44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李隆基,又被称为“唐明皇”。武则天死后,李隆基兵变夺权。由于是兵变夺权,李隆基登基后政局不稳。不仅如此,当时官僚腐败、地方割据和财政困难等问题都摆在李隆基面前。

李隆基一方面,加强中央集权,整治吏治,选拔人才为官员。同时积极发展农业,消除干扰农业生产的因素,修建了大量的水利工程,提高了灌溉和农田利用效率。

与秦汉两朝重农轻商不同,李隆基非常重视商为发展和手工业发展。他放宽市场的管制,积极发展海外贸易,开拓了新的贸易路线,鼓励商人之间的贸易往来,使得商业自由度大大提高。不仅如此,还减轻了商业税负,降低了关税等,减轻了农民和手工业者的负担,增加了国家的财富。

在李隆基的治理下,唐朝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全方面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巅峰,史称“开元盛世”。

可惜,如此盛世只持续了二十余年。李隆基晚年沉溺酒色,与杨贵妃等宫廷佳人过着奢华的生活,渐疏政务。并且宠信李林甫、杨国忠等奸臣,任用无能之人,使导朝政腐败。最终导致安史之乱,几乎毁了唐朝,唐朝至此一蹶不振,再也不复之前的荣光。 “眼见他起高楼,眼见他宴宾客,眼见他楼塌了。”真是成也是李隆基,败也是李隆基。

第八位:宋仁宗赵祯(1022年—1063年),在位42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两宋在中国历史上,相对而言还是比较富庶的。赵祯前任宋真宗在位时期扩大市场、发展手工业、减轻农民负担等,有效解决了百姓的温饱问题。宋真宗时期社会经济比较繁荣,为赵祯的仁政提供了经济基础。

1022年十三岁的赵祯登基,执政初期,虽贵为帝皇,但政权为刘娥所把持。刘娥延续了宋真宗时期的繁荣。十余年后刘娥去世,赵祯这才开始亲政。

1005年,自宋真宗与辽签订了“澶渊之盟”,宋朝开始了历史上少有的和平年代。国泰民安,社会经济得到了稳定的发展。再加上“澶渊之盟”,宋辽贸易出现了巨大的顺差,大量的金钱涌入北宋,使得北宋变得相当的富裕。

赵祯施行重水利,轻徭役的仁政,关注民生,推行“纸币”(交子),减轻百姓的负担,使得北宋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史称“仁宗之治”。只是“两宋”虽富,但因有辽国的存在,两宋的国土面积减少。“澶渊之盟”虽然为宋朝获得了利益,但终究是是“求和”之盟,因此终宋一朝,都未出现“盛世”。

第九位:宋高宗赵构(1127年—1162年),在位35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笔者不太愿意谈赵构,因为说到赵构,就避免不了宋金之战,避免不了岳飞和秦桧,而说到这些,就不免让人对赵构产生负面的印象。但是如果你是赵构,恐怕不一定会比赵构做得更好,做得更绝。

中国历史上,南渡政权都躲不过这三个问题。北方流亡政府与南方本土势力的矛盾,导致的不稳定(赵构南渡后,曾发生过兵变)。由于政权的不稳定,朝廷对军队的控制力也会削弱。再加上战争带来的灾祸,粮食匮乏、经济崩坏。

靖康之变,不是赵构造成的,赵构只要能守护好南方的国土,就算是完成了他的使命了。而收复山河,打赢了固然可以名垂青史,但是打输了呢?轻则成为傀儡政权,现有疆土权力分散,重则宋朝便毁在他之手。

虽说,可以凭借南北地形的差别,利山壑川河为屏障,在南方进行有效的反抗,但在政权不稳,缺钱缺粮的情况下,你说北伐成功率有多高?

换作是你是赵构,你是愿意跟金和谈,还是收复山河?

在与金媾和后,赵构注重发展农业生产,招抚流民归业,鼓励农民耕种、开垦荒地,并减免一些农业税赋,以减轻农民的负担。并积极发展对外贸易。在秦桧死后,立刻清算余党,巩固皇权。使得南宋迅速在南方站稳脚跟,并为后世打下一个不错的基础。赵构完成了他的历史使命。

第十位:宋宁宗赵扩(1194年—1224年),在位30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继承赵构打造的基础,宋孝宗赵昚更是“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将南宋推上了巅峰。接下来就是宋光宗赵惇。赵惇继位后身体状况不太理想,政朝被皇后李凤娘及其外戚把持。赵惇在位5年。接下来就是赵扩了。赵扩从前任手里接过了一个富庶的南宋。执政中期削去秦桧死后所封的申王爵位和“忠献”谥号,改谥“谬丑”,并追封岳飞为鄂王,为伐金做准备。可是先后发动两次北伐,均以失败而告终。

赵扩性格比较软弱,没有自己的主见,前期由由韩侂胄把持朝政,后期由史弥远和杨皇后擅权。但是赵扩性格忠厚,虚心好学,曾尝试进行改革,包括整顿吏治、平反冤狱、减免赋税等,南宋人口一度达到巅峰,但这些改革并没有带来实质性的改变。南宋在其手中并没有变得更好,但也没变得更坏。

第十一位:宋理宗赵昀(1224年—1264年),在位39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赵扩死后,赵昀被史弥远拥立为帝,做了十年的傀儡皇帝。史弥远死后,赵昀才开始亲政。赵昀有中兴之志,整顿朝政,澄清吏治,罢黜史党,鼓励农业发展,推广农业技术,减轻了农民的负担,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减少了不必要的财政开支,史称“端平更化”。

赵昀还“联蒙伐金”,攻灭金朝。金朝的灭亡,导致南宋失去了“屏障”,直面蒙古帝国。从此拉开了宋蒙之间长达四十余年的战争。

赵昀晚期开始惰政,轻信奸臣丁大全、贾似道等人。这个时期,宋朝面临了多次战争和政治动荡,导致了社会经济的衰退和民生困苦。百姓面临着高额的赋税和徭役,生活负担沉重。加之天灾频繁,农田受损,导致农业产出减少,粮食供应不足,百姓饥寒交迫。此外,商业和手工业也受到了冲击,导致了许多人失去了工作机会。

南宋开始走向衰败。

第十二位:明太祖朱元璋(公元1368年-1398年),在位31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朱元璋击退蒙元,恢复汉家王朝,为当世之人津津乐道。明朝建立之后,朱元璋把工作重心放在加强中央集权之上,创立特务机构。在结束乱世之后,实行民休息的政策,鼓励开垦荒地,激发了农民垦荒的积极性。

朱元璋有着传统的“老农”思想,重农轻商表现得非常严重,甚至下令“片甲不得入海”,禁止海上贸易。把人口分为民籍、军籍、匠籍等等的“户籍政策”。抑制了人口流动,阻碍了经济发展。

虽然朱元璋在那个乱世之中创建了一个大一统的安稳时代,使得百姓不用再流离失所,重视农业生产,鼓励手工业发展,改善了百姓的生活情况,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为人民带来了一定的福祉。但是也是在他的指导下,为大明的倒塌埋下了伏笔。

第十三位:明世宗朱厚熜(公元1521年-1566年),在位45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朱厚熜,嘉靖皇帝在位最出名的事有二件。一件事是大礼议,朱厚熜通过这次事件,沉重地打击了前朝重臣,启用大批支持自己的新人,巩固了皇权。

第二件事则是两支日本进贡使团,在宁波互欧,史称“争贡之役”,导致明朝单方面宣布与日本断贡。由于没有了朝贡贸易,使得大量做海上行商的人“无饭可吃”,从而引发了倭寇之乱。沿海地区的百姓,甚至一些内陆地区的百姓深受其害。

朱厚熜前期重视民生,兴办教育、修建水利工程、赈济灾民等,为百姓提供了更多的福利和保障,百姓的日子过得相对安稳。但在晚期,开始沉迷道教,重用奸臣严嵩,官员贪污腐败情况严重,朝廷政治动荡,社会矛盾加剧,百姓的生活情况逐渐恶化。

第十四位:明神宗朱翊钧(公元1572年-1620年在位),在位48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朱翊钧登基时,尚年幼,面对的是一个政治腐败,财政枯竭的大明朝。幸亏有内阁首辅张居正力缆狂澜,整饬吏治,推行一条鞭法,不仅替大明王朝续上了一口气,并且有了中兴之象。

万历十年,张居正去世,朱翊钧才开始亲政。为了消除张居正在朝野的影响,为了能让自己独揽朝纲,万历开始清算张居正。万历朝的皇权与文官集团权力斗争逐渐展开。之后便是几乎贯穿万历朝的“国本之争”。

万历十五年,朱翊钧开始突然罢工,之后鲜有上朝理政。朱翊钧虽不管怎么管政事,但在张居正的政策方针影响下,即便是开展了“万历三大征”,几乎败光了张居正的“遗产”,大明王朝的经济情况并没有太大的变化。

只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国本之争”逐渐演变成“朋党之争”,并且愈演愈烈,甚至到了水火不容,你死我活的地步,朝廷局势一片混乱,大臣无心政事,唯有“党争”,为明朝的覆灭点燃了导火索。

大明虽然毁于崇祯,但实则亡于万历。

第十四、十五位:康熙在位61年,乾隆在位60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段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专制集权的巅峰时期,也是中国人最为熟悉的“康乾盛世”。“康乾盛世”横跨康熙、雍正、乾隆三朝。这里雍正在位时间不足30年,不讨论。康熙、乾隆有很多相似之处,并在一块讨论。

康熙、乾隆治国,都有一个特点,就是前期皇帝非常勤政,国泰民安,国民经济非常发达。但在后期,随着皇帝的衰老,逐渐沉迷在自己的“舒适圈”,不思进取,导致贪污腐败横行,国富则民穷。

康熙好在后面有个雍正。当时大清刚交到了雍正手上,国库里仅有800万两。

同样是奢靡,乾隆就没那么好的运气。当时欧洲各国结束了漫长的黑暗的中世纪,开始进入工业革命,为寻求贸易英国派遣“中国粉”的马葛尔尼前往大清。马葛尔尼有多“粉”中国?马葛尔尼在英国是相当有身份的人,当时他已经不问政事了,在家享清福。可是当听说英国要派使团去中国,兴奋的主动请缨前往大清。可是到了大清后,马葛尔尼感到非常失望,他一边看到的是官员的腐败和铺张浪费,另一边又看到百姓的穷困与饥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乾隆第一次正式的赏赐,乾隆就赏了使团玉如意一个,龙缎三,蟒缎二以及片金缎等各式绸缎各四种,除此之外,还包括数不尽的香袋,茶叶、哈密瓜等。而这只是一个开始。

最后一次赏赐,乾隆又赏赐绸缎香袋茶叶无数,而且使团每个人,上到马嘎尔尼,下到士兵奴仆,皆有绸缎茶叶赏赐,可以说,使团的每一个人都发了大财,一个贫穷的士兵水手都由此变为了富翁。

大清给英国使团“还礼”时,由于一些很多猪和家禽在路上碰撞而死,于是英国人就将这些已经发臭的动物从船上扔了下去,而在岸上围观的大清百姓见到此景,便疯狂跳下海,马上把这些死动物捞起来,洗干净用盐腌好。

英国人巴罗说:“光京城每年就有近9000弃婴……我曾经看到一个弃婴漂流在珠江,而周围的中国人熟视无睹。”

用“盛世之牛马”来形容当时的百姓,并不为过。这一切都让马葛尔尼心灰意冷,从此由粉转黑,他认为清朝的外强中干和野蛮贫穷。

同时,“十全老人”乾隆的傲慢,也让大清错过登上工业革命的轮船。

“康乾盛世”虽是巅峰,但同时又是大清国运的转折点。

第十六位:光绪(1875年—1908年),在位34年。

光绪在位期间,都是由“老佛爷”慈禧把持朝政,因此不做评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综上所述,政策的连贯性和“盛世”的出现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但并非简单的因果关系。政策的连贯性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经济的稳定和发展,因为实施更长期、更稳定的经济政策有利于经济的稳定和发展。然而,“盛世”的出现并不仅仅取决于政策的连贯性,还需要政治清明、社会稳定、文化繁荣、自然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因此,一个皇帝在位时间的长短并不是“盛世”出现的唯一决定因素。历史上的一些“盛世”也不完全是由于政策的连贯性导致的,而是由于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