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令父亲接受采访,“朱令事件”又回到大家视线,后续是什么?

很多人对朱令都印象深刻,因为她太优秀了,命运也太悲惨了,下面展开说说。

一对父母生了两个女儿,一个考上北大,一个考上清华。

考上北大的姐姐吴今,在旅游的时候,从悬崖滑落,没能抢救过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考上清华的妹妹朱令,一直是同学中的佼佼者,她不仅学习成绩优异,而且还有艺术细胞,弹琴非常好,在参加公开演出时,下面的观众听得如痴如醉。

谁能想到,在大二的时候,朱令突然身体不适,而且浑身肌肉疼,去了多个医院检查,都没有查出病因。

她的同学们,为了救她,把病例翻译成外文,在网络求助,终于得到一个靠谱的回复,可能是铊中毒。

可惜的是,她错过了最佳的治疗时间,也留下了后遗症,就是终身生活无法自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问题来了,一个读书的学生,怎么会铊中毒?

为了找到答案,工作人员做了很多调查,对朱令身边的人都做了排查,将怀疑集中到一个人身上,这个人就是孙维。

原因是她能接触到铊,同时还是朱令的室友,了解朱令的生活习惯。

遗憾的是,在调查中,朱令的宿舍失窃,她的生活用品都丢了,这让人很奇怪,但也很无奈,因为没有证据,只能疑罪从无,孙维被放了出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过网络对她的质疑声音没有停止,有网友一一列出问题。

“为什么宿舍失窃,只有朱令的物品丢了?”

“到底谁清楚朱令的水杯?为什么没有放错水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可能是看到了质疑声音,孙维在2013年回应了,她写了一封长长的帖子,让我看到了漏洞百出。

第一,她说朱令是铊中毒,且因治疗不当导致终身致残。

注意,官方通报的表述是投毒,而非中毒。

为什么她要回避这两个字?并且还要强调是治疗不当的原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从心理学角度来分析,一个人越是回避某件事,越说明这件事是核心。

《罗生门》里有句经典名言:“撒谎是人之本性,在大多数的时间里,我们甚至不能对自己诚实,只会给自己的自私自利辩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趋利避害,是人的本能。

我们小时候,在撒谎的时候,父母也能一眼看出问题,因为总能留下蛛丝马迹的细节,比如刻意回避,或者躲闪的目光等。

她刻意强调是治疗原因,也是在回避问题根源,或许这样说,能让她内心好受点。

第二,她说能接触到铊的人很多,学校的管理不严。

为了说明问题,她还让自己的哥哥去实验室,没有人阻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她把接触到的人范围扩大,其实也是为了转移大家的注意力,从而淡化自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第三,学校不想给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

学校做事绝不会无缘无故,至少是有理由这么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清华大学这样的高等学府,做事自然讲究原则,虽然没有定论,但谁也无法证明,孙维跟这件事毫无干系。

第四,她改名字,甚至连出生日期都改了。

孙维出国后,改了名字,并且定居在澳大利亚,到底为什么这么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或许是为了从原来的生活中脱离出来吧,就如刘鑫,改名为刘暖曦,大家并不会因为她改名字就忘记她,只是她内心对自我的逃避罢了。

一个人做事如果光明磊落,是不需要逃避的,更不需要跑去国外,何必呢?

我很赞同一位律师的观点:如果我被冤枉,一定会跳起脚跟对方撕,甚至会用法律武器告对方诽谤,而不会改名换姓远走他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然,在没有公布结果前,再多的质疑也不能成为定论,最终还是要以官宣为主。

对于女儿朱令的遭遇,父亲在采访时表态,真相已经很清楚了,比不明不白强。

他曾经收到一封匿名信,信中表示,是朱令生活习惯有问题,让室友很崩溃,从而产生了矛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封信被提交给了警方,但因为没有直接的证据,事件也没有进展。

或许朱令父亲心中已经有了答案,要不然,他不会说“比不明不白好多了”,但也不想再追究了,再怎么追究,女儿失去的青春年华,也回不来了。

可怜朱令,原本是前途璀璨的天之骄子,却因为这件事,导致卧床不起,现在的她,已经50岁了,无法行走,不能说话,估计她的内心,也是渴望答案的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都说正义会迟到,但不会缺席,谁能给朱令一个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