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视频
贝叶经上的傣医药——傣医药(完整版)|美丽云南第三季

葱郁的雨林里,傣族先民采下贝多罗树宽厚、光滑而坚韧的叶子,修剪后蒸煮至贝叶表皮脱落,晾干压平,制匣刻写。千年的傣族文明,片片成经,装订成册,百世流传。

从历史、经书到傣医、傣药,贝叶经记载内容丰富,是傣族文化的“根”。傣族先民在贝叶经上刻录下的医药常识,是傣医学发展的重要基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贝叶经

发展脉络:一步一印,积水成渊

傣族医药的独特之处在于它与傣族文化的紧密结合。医药知识代代相传,已成为傣族人民生活的一部分。傣医药在发展历史上与傣族发展史同步,大致可以分为四个时期:

橄榄时期(傣语称作“滇腊撒哈”),是傣族历史划分的第一个阶段。这一时期的傣族先民通过“神农尝百草”和“人与兽相随”的实践认识了自然,猎取了各种动物,获得了有关植物药和动物学的知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傣医药中的草药——罗双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傣医药中的草药——贵嘎波

食米时期(傣语称作“波腊撒哈”),傣族社会虽处于比较原始的状态,没有文字,但他们把先民已经获得的医药常识通过口传心授的方式延续下来,为当时的组方活动和后来的文字记述提供了依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人工研磨草药

封建时期(傣语称作“米腊撒哈”),是傣医药发展最为兴盛的“黄金时代”。随着傣仂文字的出现,许多口传的医学理论知识被整理成文,加速了傣族医学的应用与发展。傣族人民从长期生活实践中总结出了以“四塔”(风、火、水、土)、“五蕴”(色、识、受、想、行)和“解毒理论”等为核心的傣医药理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整理记录的傣医治疗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傣医学进入全面发展时期。1984年,国家把傣族医学正式列入全国“四大民族”(蒙、藏、维、傣)医药学之一,使傣医学真正进入振兴时期。除了内调方式及药食同源的理念外,傣医药还发展出许多的外治疗法,如暖雅(睡药疗法)、咱雅(拖擦药疗法)、阿雅(洗药疗法)、难雅(坐药疗法)和沙雅(刺药疗法)等。

睡药疗法:铺药成床,眠以疗身

睡药疗法是傣医药传统外治法之一,2011年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睡药疗法主要用于治疗中风、风湿病及高热昏厥等病症,它分冷睡和热睡两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睡药疗法

冷睡疗法即采集傣药鲜品(或干品)切碎捣烂,加入适量的药酒、旱莲草汁拌匀后,把药平摊在睡药床上,让患者睡在药上,然后将余药均匀地包敷周身(除面部外),再用布包裹。具有清火解毒、退热镇惊、除风止痛、保护脏器的功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有针对性的睡疗治疗

热睡疗法主要治疗寒病,需配备相应的傣药鲜品(或干品)置于锅内,加适量水和酒,炒热后平摊在睡药床上,患者平睡在药上,再取余药包裹周身(除颜面部外),用布包住,覆盖被褥,以达到开汗孔、通气血、止疼痛的目的。

传承发展:育植成材,育人传世

近年来,保护发展傣医药的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在药物种植、人才培养、科研临床、产业发展等诸多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

傣医药特色小镇的建设日益兴盛,西双版纳州在景洪市嘎洒镇规划建设傣药材种植示范村,通过傣药种植,大力传承、弘扬傣医药文化。砂仁、龙血树等珍贵特色傣药闻名中外。治疗咳嗽等肺系疾病的重要傣药灯台叶,也是云药产业的重点之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西双版纳南药园一隅

先后建设的西双版纳州傣医医院、德宏州傣医医院及各县傣医或中傣医医院,在医学实践中不断取得科研成果。滇西应用技术大学傣医药学院和云南中医药大学为培养傣医学专业人才设立了从本科到博士的培养体系,为傣医药发展源源不断输送人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滇西应用技术大学傣医药学院教学场景

曾经,傣族医药埋藏在云南的大山深处,默默凝华。如今,历经千年磨练,傣族医药在中国医药苍穹中绽放出神秘而夺目的光彩,济世救人,历久弥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千年古方,惠泽万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